文/王韬

 

访问MIT期间,我有幸参观了其校园报纸TECH的编辑部,并与华裔的编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对我而言,暑假的美国之行是一次破除神秘感的旅行,也是在体验所谓的跨文化交流。访问过程中,我努力融入美国日常社会之中体味,创造机会与普通的美国人交谈,不断用自己的观察修正和完善着先前对这个大洋彼岸国家的理解。跨文化交流不是参观游览,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放下成见,主动地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学会用有效的方式向对方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与Steven Kelman 教授的交流,则带给我更进一步的启发和思考。

 

Kelman的演讲缘起于一个故事。正如很多美国人一样,他来自一个移民家庭。祖父移民自欧洲,祖母则是原著民。两人通过偶然的机会相识相爱,共同经营家庭,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地位。之后在这里养儿育女,子孙两代成为地道的美国公民,这个家庭就在北美的土地上存在至今。年过六旬的Kelman曾任职美国国会,现在是在公共管理学界优秀的学者,而它的弟弟,也是一名来自常春藤名校的著名教授。这样一个故事,似乎实在是没有什么独特,但是他的娓娓道来却让我开始去思考,像这样千千万万的移民家庭,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美国社会,又如何在美国社会中赢得社会的认可。

 

走在美国大街上,能看到的是肤色各异、祖国各异、信仰也千差万别的人们。黑人,欧洲人、北美原著民、还有成千上万的拥有华人面庞却操持一口地道英语的亚裔,这里的多元化与国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当然知道这里的多元化是源于美国文化的包容,我也知道这样的多元化背后仍然隐含着处处存在的不平等,但是身处其中,还是会产生其他问题。倘若用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来解读美国社会,你显然不太能够去理解这个他们眼中的祖国意义何在。实际上,如果说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常常与中华民族以及国家政府的概念彼此重合的话,那么在我看来,美国人所定义的祖国则是一种生活含义,即源于对于他们所生活的社区的认同感。因此我猜测,美国人很少如同中国人般时常想象着一个抽象意义上的祖国概念,而是将对于国家的认知和情感融进了日常的个体生活中。美国历史二百多年,而我们则以千年历史自居,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似乎移民国的人拥有比我们更为理性和成熟的国家意识。

 

不出意外,Kelman的的另一大话题落在中国上,他的演讲恰恰在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美国人对于中国到底态度如何?他当场展示了连续三天的《纽约时报》上关于中国连篇累牍的报道,也提出当下美国大学校园中汉语已成为第二流行语言,包括他自己,也已经正在充满热情地学习汉语,这些事例都试图在说明:大洋彼岸的中国对于美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个东方大国的产品霸占美国市场,它手中掌握着巨额的美国经济国债,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涌向美国,这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三十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美国精英,还是普通美国人,都对这些问题充满疑问。因此,对于美国的新闻媒体而言,中国早已成为获取读者、抢占市场最大的噱头。

 

这样的讲述勾起另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即美国新闻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是否真实客观?自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及汶川地震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美国媒体刻意丑化中国的论调在国内盛行,很多人也开始得出结论,以新闻自由著称的美国同样缺乏客观中立的新闻态度,抱怨美国社会拥有源于意识形态的敌意。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中美两国社会在对新闻媒体的界定和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差异。通俗地讲,美国社会认为新闻为批判而生,揭露黑暗、履行监督是媒体的本质使命,与之相对,在中国语境下,新闻难与宣传分家,纵然撇开宣传,中国人也偏向于相信新闻业存在着报道正面新闻的义务。当我们抱怨美国媒体对于中国普遍的敌意时也应该清楚,他们对于本国政府的批判与刁难实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诚然,在充分市场化的美国新闻业,反华的声音是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但纵然如此,中国人也大可不必动辄被这样的负面报道激起强烈的民族感情。相比于盲目的敌意,我们更需要去了解对方。以Kelman所展示的那一期《纽约时报》为例,其对于中国的报道是多元的,既有偏于负面的动车事故,也有近乎讲述性的对于中国高考的介绍性报道,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通过这种方式引领普通人了解中国。

 

正如外国人眼中所想的一样,今天的中国的确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步入世界的中心,这里的文化、制度等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好奇者。然而,仅仅做一个经济上的强者远远不够。我更关注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故事到底由谁来讲给世界?是仅仅寄希望于外国媒体的报道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自己才是故事最好的讲述者。告诉世界,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这里发展迅速,但社会矛盾突出,这个国家的人们正在积极地融入着世界,也开始重拾起被自己所遗忘的宝贵文化。至于如何来讲述,如何建立起渠道,正是我们最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短短的美国之行中,我开始结合先前的知识去了解美国,但也重新认识了中国。如果说这只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旅行的话,我与大洋彼岸的跨文化交流才刚刚开始。

 

2011年11月

 

 

王韬所参加项目:China Future Leadership Project (CFL)  中国 未来领导精英项目

官网:http://www.chinafutureleader.org/new/page01.html

人人主页:www.renren.com/297855684

参加时间:2011年8月

活动名称:中国未来领导精英2011暑假美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