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环保青年 中的文章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专访绿石、济溪创始人吴昊亮

文/庄巧祎 吴昊亮是我的学长,但他早在2003年就已经从南京大学毕业。我在08年大学二年级时听说了绿石,当时绿石已经成功从南京高校传奇社团联盟转型成了一个NGO。后来我在哈佛参加SEED项目,遇到了这位传奇的学长。我借着此次CAPE的环保青年专题,对他进行了1个半小时的访谈。其中我们谈到了个人成长经历、对学校环保社团与环保公益大环境的看法等方面,收获颇多。 折腾的成长经历 “我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轻的时候很难对自己的情况很清晰,试错成本也比较低。年轻就要勇于失败。现在看来可能留……

阅读全文

重要的不是职业,而是梦想——写在fellowship最后一天的随笔

文/黄泓翔 这三个月在非洲,当别人问我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要么决定认真回答却发现回答不清楚,要么马虎说是“给中资公司工作”或者“是记者”。之所以这个本来简单的问题在我这里困难了起来,大概是因为“干什么工作”已经不在我的思维方式里面了。对于我而言,思考的点不在于“我的工作是什么”,而在于“我在做什么”,不在于“我想成为什么”,在于“我的目标/愿望/梦想是什么”。 2013年8月15日,我第一次到达了非洲。这一行的正经目的是参加南非金山大学为期三个月的“中非报道项目”,作为一名中国记……

阅读全文

独立观察中国民间环保进程——《青年环境评论》创始人霍伟亚专访

文/杜莎 正如Robert Frost的那首诗《未选择的路》所写的“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霍伟亚就是走“另一条路”的人,从大学环保社团,到环境媒体;从独立杂志的主编,再到公共空间的创办,他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保持姿态、单枪匹马的公益人、媒体人,遇到不对的事情就要大声说出来,在反思中前行,积极做出改变。 食品工程专业的霍伟亚还未毕业就进入一家国际非营利媒体机构——“中外对话”工作,主要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对于刚离开学校的人来说,薪水还不错,……

阅读全文

李明玖与他的“忘不了的记忆”

采写/左宇 等待明玖的时候,我又环视了老书虫一遍,这处成都外籍人士聚集地,以英文图书馆为主题,一曲悠扬的萨克斯,已足够沉醉。老书虫也是成都绿色畅饮(Chengdu Green Drinks)的活动之所,作为分布于全球644个城市Green Drinks的一员,这个本地较为活跃的环保团体,召集着数百位中外人士每月在此聚集,共同“为环保喝一杯”,简洁、轻松、跨界,目前已成为成都地区集学术性、交流性、多元性为一体的公益活动。 李明玖(我们常叫他Ming),以及他的团队伙伴们目前主持绿色畅饮成都的日常……

阅读全文

台湾女孩的行动故事:为了世界的绿色

文/夏慧纹 《明天过后》:环保意识的启蒙 第一次有环保意识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课堂上正播放着《明天过后》(注: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陆译为《后天》),看到影片中世界末日的样子,我吓呆了。于是当年天真的自己就在给朋友的生日卡写下”世界末日不要来,我们要一起作好资源回收喔!生日快乐。” 不记得当年好友有没有取笑我了,但我清楚记得,从那时起我毅然决然拔掉冷气插头,从此房间那台冷气机就没再醒来过。每年一到夏天,同学都会不可思议地问我:”天啊!不吹冷气你是要怎么活下去?” 有时,……

阅读全文

水电调研与从业经历自述

文/邓天成 说到做环保,还得追溯到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在美国芝加哥读书,当时的女朋友在上海交大读建筑。我的学校建筑系很好,我虽然是读电子工程的,但都可以到建筑系图书馆去拿高级A3纸打印。芝加哥也是美国建筑博物馆,于是我就买了很多铜版纸印刷的建筑设计画册,并且拿那约莫50张A3纸的打印额度,为女朋友印了足有一年的每周一期的北京晚报《四合院》副刊──我俩都是北京人,四合院副刊是每次找一个典型的内城院落,人文历史建筑城规,两三千字的篇幅配合若干颇唤起北京人小时回忆的插图,娓娓道……

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科考日记摘录

文/邓天成 7月3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烹坝乡沙湾 今晚在大渡河右岸泸定电站库区高处宿营,刚搭起来帐篷不久就下起了雨。现在在笔记本上打字,屏幕都还有雨点儿呢。 旁听杨师和何珊的对话,解答她关于电站蓄水地质灾害的问题。06年来还是非常深的峡谷,现在水库蓄水上来几十米。现在水量很大,我们从成都过来一路穿过岷江金马河,沿青衣江、天全河、大渡河上溯,水都基本涨满、流速很快。估计到江源,冰川融水也会很多吧! 在天全河支流喇叭河,据杨师介绍,有位河北老板开了个煤矿,该处煤质量很高,加工成活……

阅读全文

环保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文/倪小乐 “学术圈中科学和人文专业互不融合,甚至存有敌意,自然保护领域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无法传递给大众,…..必须认识到,在自然保护中,我们需要的并非综合性小组,而是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个人” 说这话的是剑桥大学地理系教授 Bill Adams。他的这篇名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文章让我在去年11月读到的时候因为感激而掉了眼泪。大西洋的另外一边,生态学家E.O. Wilson 在一次关于生态多样性的采访的时回答记者“科学家掌握了阻止生物多样性消失的科学和技术,但民众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严重性和其他生物存在的巨大……

阅读全文

IWECI会议连载一:她们看到的希望

“国际妇女地球气候峰会”IWECI会议连载一 她们看到的希望 文/庄巧祎 写在最前面: 当火车缓缓开出Penn State车站,我在笔记本上顺手写下了自己想到的一些采访问题。在此次大会开始前的媒体简介中,演讲者们强调,女性掌握着对抗气候变化的知识、解决方法,她们将成为这个全球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对抗气候变化的运动中要强调妇女的角色?这个抗击气候变化的运动要对抗的,是巨大的跨国企业,是能够左右国家政治的强大利益集团,甚至国家政府间政治的角力,都将成为这个运动中难以避……

阅读全文

IWECI会议连载二:350.org全球环境运动

文/庄巧祎 在美国的这几年,一直断断续续听到反对Keystone Pipeline的新闻。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管道建设项目,北起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南至墨西哥湾的德克萨斯州,这条管道将为美国南部的炼油区运送从加拿大油砂产区提炼出的合成原油。 此次大会,许多参与反管道建设的机构、环保活动家都出席,也让我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个快速发展的全球性环保运动。这些活动家关于反石油化工产业倡导的小组讨论也是让我最印象深刻的。 共同的目标和“敌人” 350.org的创始人Bill McKibben.,是美国知名……

阅读全文

最近文章

福利派送

分类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