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by 雅文/陆茗/凯雯

  图片1

中国的留学的留学热潮缘起于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留学归来。在接受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后,我们更想探寻的是,两种教育体制孰优孰劣,中国的教育道路又该何去何从?本次Meetup共有两位分享者,其中Dannie是一位留学澳洲并继续在澳洲工作的中学化学老师。伟鹏则是参加了法国为期一年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生项目。在两位分享者精彩的分享后,我们更加了解了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多了不少的思考。

 

Part1:开场与破冰

图片2

“The best thing I have ever done in my life…”

“Before I die I would like to …”

在一首歌的时间里,大家围坐一圈,分享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别人,同时也让在场的所有人了解自己。

游戏结束后,参与者根据分享的内容对每个人有大致的了解后,按照“海龟”“对教育感兴趣”“在校学生”这三个标签组合成为三到四个人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找到十个共同点。在疯狂的“找茬”过程中,各种奇葩的共同点,让大家爆笑不断,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彼此。

图片3

Part2:分享与问答

Dannie的分享

图片4

中学里的学霸却成了高中的抑郁症患者,因为一次广播一个电话,让她改变了自己的求学道路,18岁独自去澳洲留学,孤独害羞,半年后却勇敢地开始了全球沙发之旅。本科毕业后,自告奋勇去敲教授的门,因为聊得很High,而获得了全球最好的海洋大学提供奖学金研究Marine Chemistry,却选择了在澳洲做高中化学老师。随后的2年半里,去了10多个学校拜访和工作,这些学校各具特色,也让她有了更多的体验。

建牛粪草屋:在基督学校实习的第一天,看到所有学生在操场上搭建牛粪草屋,大冬天没有一个学生带着手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花了一周建了几十个牛粪草屋,只为体验非洲孩子的生活。

三个学生的暴力行为:很血腥的一个经过,事情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烟被偷。后来,在跟学生深入聊天后,才发现他从小在孤儿园长大、母亲吸毒。

小城的氛围:在落后偏僻的小镇上教书,被热情地拉去参加篮球比赛,成员大都是学生的妈妈,没有任何运动细胞的Dannie,当时很囧,妈妈们却对Dannie格外照顾,回去竟都一致对学生说她打球很棒。虽然镇上的受教育和富裕程度比较低,但全镇很尊敬乡村中学的老师。

吉他神童:在一个充满移民的学校里,听到窗外拿着吉他弹唱的岛国孩子,忍不住夸他弹得很好,却得知是无师自通。跟他聊天时,他漫不经心地说,在少年监狱里没事做,便拿起了吉他打发时间,听着收音机试弹,练习,就自己弹出来了。

在与学生相处的很多经历给了Danni太多惊讶和启发,也让Dannie不断反思中外教育的差异和突破点。如今,在课堂中,她已将很多自我实践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比如,在教铁元素时,她结合人们关注的当时澳洲麦片里铁元素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假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可能的方案,也提前进行化学元素工作者这个职业。

在提问环节中Dannie告诉大家,在澳洲做一名教师与在国内一样需要教师资格证书,虽然社会地位不很高但是很受人们的尊重和关注。华人在澳洲是否有被歧视现象是不少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据Dannie的观察,或许澳洲的小城镇会有一些歧视但是大城市比较开放,歧视华人是很少有的。

 

伟鹏的分享

图片5

因为机缘巧合,伟鹏在中山大学毕业后去法国念了一年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来自全球的小伙伴学习不同学科,参加交叉创新研究中心的项目。在这一年中,伟鹏最大的体会是国外的教学重视启发和思考怀疑的态度。他讲了很多当时学习的经历,比如导师会鼓励学生从读书找出学科框架,从中挖掘project,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分享型的club,鼓励学生做有趣的事,拓宽自己的思路。在刚开始一个项目时,导师会要求找跨学科研究的论文,从中找出bad points 和 good points。为了避免抄袭,还得把想法放到公开的论坛上,通过这个过程去训练思维方式。在提到跨学科交流难度时,他说最难的部分是学会适应其他学科的语言,要尝试用基础的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其他人带入你的语言体系。

伟鹏目前在国内创业。清华的一些教授发现每年各种比赛中学生们做的项目都差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生活的圈子相似性太大;而社会上有很多创新的需求,这些都是大学生可以去做的,却暂时难以有效对接。做一个创新教育平台,引导大家做一些解决社会前沿需求的项目,是他目前正在做的。在写这篇文章时,获悉伟鹏的“下一代mooc的挑战”在7月21日coidea线上讨论会已圆满完成。目前coidea和清华大学Open Wisdom Lab 等机构联合举办的Week of Open Wisdom正在进行,希望能通过这次开放智慧周(8.11-8.17)的活动,碰撞出大学2.0时代的可实现图景。

(附: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http://cri-paris.org/master-aiv/

 

Part3: Minecraft中国教育

图片8

在Minecraft这款游戏里 ,玩家不仅可以自主建造房屋,甚至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都市和世界,玩家借此来体验一番上帝般的感觉。这次Meetup,我们也玩了一回minecraft中国教育的游戏,创造出理想中的学生、教室、校园,更重要的,Brainstorm出理想和现实之间搭接的桥梁。

 

第一组:西方学前教育的中国实践者

图片6

@颖卿一上来便说“我理想中的教育就是我现在在努力推动的方向。”

@颖卿在北京创办了多所幼儿园。她们目前只做学前,幼儿园和社区相结合。最大的优势是给孩子拥有自由,可以自由选择,当出现问题可以去找专业人士。比如一个孩子的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就会给他找音乐老师。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成本都来源于家长,但也没有很高,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能够承受的。

小伙伴们对于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幼儿园兴趣颇浓,也对于是否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产生了疑问,不过第一组的展示着给出了很具体的数据,师生比大概是6比1.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将会得到较高的关注度和较好的照顾。

 

第二组:长成自己的样子

第二组的小伙伴认为,未来的大学像一个孵化器,由兴趣引导你,让你不断去尝试。有云资源、导师及职场人士给你做后盾。四年让你每学期在不同的大洲学习,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这个学校也可以用农场来比喻,每个人是一个种子,给予充分的水分阳光雨露,引导各自发挥自己的天赋去成长,学习如何去团队协作,去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谈到如何与现实对接时,这组的小伙伴说现在很多的资源其实已经存在了,比如越来越多的免费的线上课程可以获取,而为什么去学以及想学什么之类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希望去建立这样一个环境,有导师能够加以引导。通过互联网,通过线下资源建立全球的导师库,更容易联系到可能愿意帮助你的老师。

通过所做的项目来评价能力,并进一步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同时,通过和权威机构合作产生引导的示范效应,扩大影响面。

 

第三组:在自然中间融合

图片7

启发于《窗边的小豆豆》,营造一种在自然中学习的环境,在学校里可以建一些设施,例如可以种植物的花园,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体验整个自然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沙滩也可以做项目。谈到像Homeschool面临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的问题。其他组的小伙伴认为:关键还是看地区,homeschool流行的地区,有家长联合会的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孩子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但是对于不太流行homeschool的地区就很难做的好。但是可操作性还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组:未来的未来

第四组的@蒙仁小伙伴一上来掷出一个问题“我们在讨论未来的学校或者学堂会是什么样,其中一个潜藏的问题是未来还需要学习么?” (震惊!)人脑和计算机合二为一,而这个计算机可能不是我们所说的超级电脑,可能是某种信仰、潜意识。每个人其实不是自主的,我们每个人的念头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下一步你是先迈哪只脚,不知道哪里来的意识支配你的潜意识,潜意识支配你的显意识。关于这种超寻常的机理目前人还没有发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Q&A环节中有小伙伴对于第四组“无需学习,人脑潜在拥有知识” 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双方针对“说话和走路是否是习得的”以及国外一则轶闻奇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人脑的神经突触自然存在,当神经突触经过刺激产生连接后,真的可能出现轶闻中的情况(一个克罗地亚女孩车祸后开始讲17世纪葡萄牙方言)。所以第四组小伙伴大胆的设想不是没有依据的。

 

Part4:尾声

这一次的CAPE Meetup活动参与者年龄层次悬殊,背景迥异,但都对教育都怀着一腔热情。在进行了东西方教育差异的比较后,我们都热切期盼也坚信接下来我们将会走进一个教育多元化的世界,在这温暖舒适的土壤上不再有鹿死谁手的“零和竞争”存在的仅是在先进教育体制下的百家争鸣和对每一个个体思想独特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