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2

 采访/小昱

Changemaker:俞立颖

Teach for China

浙大求是强鹰俱乐部

 

6e2bfa60jw1e4bjc7l2ptj20hs0dcwfp

我是谁?

俞立颖是谁?大家先看看她的一段自我介绍:****

“我是08ITP的俞立颖,主修专业是社会学。“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讲的就是我这种类型的人——没获得过专利也没拿过红点,巅峰时期也就拿了个竺可桢奖学金。却辜负了竺奖作为学霸集中营的美名,拿了个本科学位擅自跑出来工作了——工作也就算了,还跑来Teach For China美丽中国,在云南边境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人什么逻辑!

 

以上自我介绍说得好听一点的版本可以是这样的: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企业家,我关注NGO,关注社会企业,关注公益行业的发展。在本科期间主修社会学专业,辅修ITP,并且一直专注在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力图将社会理论、商业手段和大设计思维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创新与社会变革。加入TFC (Teach for China)来到云南,成为农村社区的一个部分,切实地了解BOP market。因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企业家应该为这个社会中只掌握了百分之二十资源而被忽略的百分之八十的人们服务。”

 

是否和我感觉一样:这是一个干脆爽朗,有主见,自信的女孩。

 

第一次听说俞立颖是因为早前采访一位浙大工业设计系学生邱懿武时,一旁的小师妹提醒我:“我想你会对他女友也感兴趣的,不妨也采访一下。”“真的吗?”内心对这个建议充满疑惑,为了满足好奇心,于是“厚脸皮”地请邱同学将其女友介绍给我。

 

第一次见面,时间有点短,聊的不多,但印象深刻:竺可桢奖学金,TFC支教老师,社会学系学霸,创业,看问题很有深度。这就是第一次见面,她在我脑中留下的五个关键词。再阅读她的文章,与她深入交流,于我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佩服。

 

忠于内心****

她毕业于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毕业那一年,2008年,四川经历了大地震,绵阳市就在震源附近。对于有过死里逃生经历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觉悟,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虽然地震对自己的家庭没有带来过多的伤害,但经历过“5·12”大地震,她的内心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天意弄人,或许一切早有安排,向来成绩优秀的她高考失败,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北大擦肩而过,最终不得不来到了浙大。有过失落,有过苦恼,有过怨恨,但她最终选择了面对事实,并且以最快速度去接受现实,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新的环境。

 

“我想要什么”,内心在不断地拷问。浙大对于大一学生是按大类授课,即所有学生只有文理科之分,没有专业细分。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和许多同学一样,俞立颖也在苦苦寻找属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她认为:在没有寻找到内心想要的答案之前,与其苦苦思考,苦苦哀求谁可以给自己指明方向,不如多实践多了解,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于是,行动力极强的她开始疯狂地“泡馆”,阅读各专业书籍,尽自己所能了解所有学科的基本情况,不为什么,只为在大二选专业那一刻,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专业。

 

不设限地了解尝试,不给自己贴标签,是俞立颖寻找内心声音的“利器”。

 

在大二选择专业时,成绩优秀的她出人意料地抛开热门的金融管理学科,投身到全校只有15人选择的社会学系。在他人眼里此乃疯狂之举,但,于她,选择社会学是情理之中。在涉猎众多学科后,她感到,社会学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思维冲击——对已有世界观价值观的怀疑和否定,对世界的新看法,对舆论的再思考——这正是她所寻找的,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能力——思考的能力。

 

确实,我们的学校可以培养千千万万有技术的人才,但却未必可以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俞立颖深知,自己内心需要的不是解决生存的技能,而是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她享受着社会学带来的怀疑、否定和“立新”。

 

选择并没有想象中困难,只需扪心自问,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么?如果想要,就请抓住。

 

大一暑期,她随学校交流项目来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大一的她,大有“不知者无畏”的风范,竟然旁听大四课程。第一次旁听,有如听天书的挫败感,让她备受打击,整门课下来,她就像哑巴聋子一样,既听不懂也没有说一句话。怎么办?自己喜欢的就是社会学,自己想要的就是社会学给自己带来的思维训练,既然是内心的选择,就要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第一节课的挫折激起俞立颖奋斗的勇气——6周,全英文,1500多页的论文——疯狂阅读。而正是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让她在大学后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如鱼得水。也许你会说,她一定很聪明,所以可以做到。但,不聪明的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就做不到呢?不努力,不尝试,何以否定自我?

 

闲着没事,创业去****

不设限,不给自己贴标签,这决定了俞立颖可以随心“肆意”地塑造自己。

 

谁说学霸不可以去折腾?谁说学霸不可以做学术以外的事情?“你想要什么?”在做完大学里的第一个重要选择——专业选择后,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安分之人,俞立颖开始寻找更为刺激冒险的事情。是的,单纯的学术不能满足自己对冒险和创新的追求;单纯的学术太过单薄,需要实践将它丰满。在大学,除了折腾社团,除了折腾学习,似乎就是在校创业了。

 

时值杭州市政府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整个大学生市场最热门的项目是男士服装。Ok,那就创业吧,就做男士服装,不为什么就为只想做点事情。

 

是的,每一次决策,她似乎都不会太过纠结于决策结果所带来的效益,也许创业会失败,自己赔上了时间精力;也许创业会成功,自己成为了一个商人。但这些结果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人生本身就是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往返,何必过于介意结果呢?单纯地忠于内心的声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决策标准。

 

说做就做。市场调研,场地物色,招募团队,制定PR计划,忙而不茫,不亦乐乎。2010年1月1日,当所有人都在迎接新年到来时,她与合伙人在浙江大学科技园东A302敲家具,布置办公室。也许时间已经把大部分创业过程中的细节抹杀得片甲不留,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和充实却至今仍保留在其记忆的最深处。她说,11个人的团队,是自己亲手组建起来的,当时大家一起拉业务,做推广,各种会议讨论,但自己对这些已经很模糊,印象不深,唯一记得的就是当时那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满足和开心。

 

但,请不要认为,因为你选择你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你喜欢的事情也会特别眷顾你。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也许你不相信这个由俞立颖亲手创办的公司,在运营情况较同校大学生服装企业有一定优势情况下,是由俞立颖自己亲手关上门的。在实践中,她发现学生创业大都是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就连她自己也做不到退学全职创业,而这直接导致决策无法得到及时的执行,拖延拖延再拖延的习性,导致公司业务难以有质的飞跃。另外,对服装行业的不了解,在校市场需求有限,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决定了企业不能壮大成为大公司。更重要的是,身为学生,自己还不定性,在处理感情和利益方面,无法做到界线分明,以至于最后伤害了与朋友的情感。

 

是的,不快乐,这一次创业,在经历了一年的折腾后,已经无法给俞立颖带来她想要的快乐。不快乐,自己也不可能将它作为自己未来事业来发展,那么就放下吧,纵使自己过去一年投入了百分百的时间精力。

 

沉默的成本就让它远去,路在前方,应该向前看!

 

从企业到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和企业不一样。社会企业强调企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企业更讲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创业的失败,让俞立颖重新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创业给自己带来了冒险的刺激,但是却没有给自己带来想要的价值感。迷途中的她在大三暑期偶然参加了社会实践,赴四川乐和家园公益组织做志愿者。作为亲历汶川大地震,又在学校修读社会学的她,对公益组织很早就有关注,然而对于公益组织的运营了解,却是在这一次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她发现,公益组织所做的事情远比自己在校创办服装企业更加有意义,公益志愿服务中所带来的被需要的感觉,让自己获得了想要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是否可以在商业和公益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在满足自己喜欢冒险的需求下,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学知识呢?时值大三的她正在修读浙大ITP创业班,在学习中,她了解到格莱珉银行的案例。这似乎就是她所想寻找的契合点,一个既可以创造商业价值,又可以为社会带来效益,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社会组机构。

 

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这也许就是自己想要的。

 

选择真的没那么难****

毕业,何去何从?

忠于内心,寻找所爱。

成绩优异,出国绝对没有问题;实践经历丰富,就业绝对没有问题。那毕业后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4月份前,她还认为,自己一定是申请出国修读发展研究专业的博士。她万万没有想到,4月的那个TFC讲座,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毕业决策。于她,也许改变的更是人生的节奏。

 

是的,自从创业失败,参加过公益组织志愿实践后,内心的声音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社会企业家,创建一个社会企业。忠于内心,她问自己:那么要建立这样的社会企业,自己又想在哪一个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呢?自己对哪一个社会问题更加了解呢?如果要建立一个社会企业,自己目前最缺的是什么?在一系列的扪心自问中,她发现,出国深造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响亮的头衔,但却未必可以给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创立社会企业,她需要了解社会问题,而高校的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更多是理论指导,而非对社会问题的发现和了解。TFC(http://www.tfchina.org/)为期两年的云南山区支教,既给予自己一个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又给予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时间,何乐而不为?

 

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果断做决定吧,何必理会别人的观点呢?事实上,对于这位获得竺可桢奖学金,却不出国不工作反而选择去支教的优秀学生,很多人叹息不已。然而每一次,她总会很自信地告诉大家:“这是我想要的,我从来不为这个选择而后悔过。”即使后来,因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她离开了美丽中国团队。

 

所有的非议无关紧要,选择并不难,抛开世俗的期望,扪心自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明白了那就去争取;没想明白,那就去尝试。

 

关于定位****

访谈的最后,依照惯例,笔者请俞立颖用三个词描述自己,她拒绝了。她说自己正处于一个清空归零的阶段,她在努力地忘记自己大学的事情,让自己从零开始。在笔者看来,如要用一个词描述俞立颖,“不设限”就是最好的词汇。

 

不设限,不给自己贴标签,让自己有更多的尝试机会,更多的发展可能,这才是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精彩!

 

难道不是么?!

 

 

CAPE Talk——Talk with Changemaker

CAPE Talk鼓励大家发现和采访身边的Changemaker,通过对他们的故事的记录,让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而培育更大的Changemaker群体。CAPE Talk也是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故事书的撰写者,我们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份志愿活动中,将身边不平凡的故事传递出去。CAPE Talk倡导以第三方角度,根据挖掘身边不平凡的故事,通过采访等合法途径获得一手资料,撰写他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