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maker:王小免

 

 采访人/小昱

 

【编者按】

和小免在校园生活区聊了一个下午,感觉他和这下午的阳光一样,让人觉得特别有活力。采访后在新天地吃饭时,偶遇了采访他的日本NHK记者,记者不知道说了什么(我不懂日语),逗得小免“哈哈哈”大笑起来。于是,对他的印象定格在那阳光般的性格和灿烂的笑脸上。

 

小免看起来还很稚气,像个未长大的孩子,但是,当深入交谈后,发现他内在是一个很稳重的男生,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和掂量,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随便发表言论,不随便否定别人的观点;可以用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种种事情。

 

他是一个随性但不随便的人。

 

访谈的最后,小免问我去长途背包游怎么样。我双手赞成。我非常赞成他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多去体验,努力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1

海绵宝宝

小免的大学生活几乎都与书为伴,他就像一个海绵宝宝,在大学里不断地从书海中“贪婪”地吮吸营养。在这个年代,可以沉下心来看书的人实在难得。

 

大一,小免没有将自己投入到学生社团中,而是在学习之余做兼职,借助兼职了解社会。除此之外,他将许多时间投入到看书和看外国记录片中。那个时候,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小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很清晰的大学规划,因此对于外国纪录片和书籍,只要感兴趣就都看,没有特别的主题选择。

 

对生活很随性的小免万万没有想到,这些纪录片恰成为他的思想启蒙老师。从这些记录片中,小免了解到世界的更多维度,这对于来自内地的他注定是一次观念的冲击与颠覆。这些纪录片,让他意识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除了读书考试兼职之外的更加辨证,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世界。 他发现课堂里的知识相较而言过于单一片面,自己所了解的事情是如此之少,过去自己对事对物对整个世界的思考又是如此简单。

 

为此,大二时,他开始疯狂地阅读大量书籍。说疯狂一点也没夸张,每周一、两本书的阅读数量,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实为罕见。难能可贵的是每每遇上有共鸣的文章或书籍,他会有意无意地写写自己的想法。起初比较笨拙,他的想法容易被书里的观点牵着鼻子走,于是写出来的读后感像是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可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文字里有了自己的风格。他说,他很难去概括自己的风格究竟是怎么样,但是确实与别人有一点不一样。在笔者看来,小免的笔风干净利落,视角独到,文字间带有一丝侠气。(小免Q空间)

 

在众多的作者中,他最喜欢鲁迅——喜欢那犀利的笔锋和一针见血的见地,还有那颗关注国民问题的大胸怀。

 

如果说纪录片,开启了小免看世界的眼睛,那么鲁迅先生等名家著作则为小免的内心播下关注现实社会的种子。在纪录片与书籍的“化学作用”下,小免开始关注来自网络的世事新闻,开始有了一个关注民生的公民心。

 

 

公民社会

对小免而言,有一个人对他影响至深,这个人引导他走上青年公益创新实践之路,让他发现对于大学生活的选择,不仅仅只有社团、兼职、学习、考试···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有价值。这个人就是中山大学公民社会中心的朱建刚老师

 

一直听说朱健刚老师的课很值得一上,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大学里没有上过他的课就是大学里最大的遗憾。

 

小免无非是幸运的。大二第二个学期,朱老师在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开设了公民课程,并对大学城所有学生开放。仰慕朱老师已久的小免岂能错过。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是否有座,小免每课必到,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小免说,在朱老师的课上,他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对他者文化的宽容,学会了站在他者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异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意识到,文化没有贵贱之分,文化具有差异性又具有普同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挖掘深究的价值。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对于他者文化,尤其是一些与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相左的文化,应该抱有宽容之心,而不应排斥诋毁这些他者文化。

 

这一门课,让小免不再简单地将事物分为喜欢与不喜欢,好与坏;这一门课教会了小免一套对待问题的分析方法,让小免开始注意到那些为人们所忽视的沉默的声音,并激励小免要去行动,去帮助那些沉默的声音。

 

 

“黑橙”合唱团

大二暑假,受朱老师的公民社会课影响,王小免决定参加灯塔的清远义教计划。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公益实践。义教是大多数人的公益启蒙课,小免也不例外。但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义教带给他的不仅是关于弱势群体思考,更是对传统公益的思考。他发现,义教对志愿者自身成长的帮助远大于对小孩子的帮助。义教让志愿者真实地看到弱势群体的存在,这对于志愿者日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有人因此会更加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有人因此在做商业决策时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有人因此终生投身公益事业。但是,义教对弱势群体现状的改变太慢太慢了,应该寻找一个途径帮助他们发出声音,让社会注意到他们,让社会听到他们的问题,让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解决这些困难。

 

该如何去帮助弱势群体发出声音呢?

 

这时,小免想起了在学习公民社会课期间发现的一个视频,一个关于香港投诉合唱团的视频。为什么不组建一个投诉合唱团,以“快闪”行动的方式,用歌声唱出社会的声音呢?这个方式既温和地使用了言论自由,又可以反映社会底层的声音,还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支持甚至加入,何乐而不为?对,就应该组建一个投诉合唱团,让弱势群体发出声音!

 

那时,恰逢“陈光诚”事件,小免想,那就以声援陈光诚开始投诉合唱团之旅吧!说做就做,小免召集了几个在公民社会课上的同学,分享这个看起来很疯狂的点子,并组建团队。

 

一个项目的开启,首先要解决的除了团队和运作方式问题外,就是名字。该为这个集体取一个怎样的名字呢?颇有创意的小免提议“黑橙”合唱团。“黑橙”——一个戴墨镜的橙色小超人,既展现了陈光成的形象,又在名字中以谐音的方式表达了对陈光诚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个黑橙小超人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合唱团的整体气质特点——酷,活力,冷幽默,措辞犀利。

 

紧锣密鼓地,甄选歌曲,撰写歌词,物色合唱地点,开通博客,准备宣传软文;紧接着正式发布“征集令”;最后第一次投诉合唱的实现。“黑橙”合唱团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投诉合唱团。

 

这是一个倡导公平、平等、自由的集体。成员与合唱团之间没有很严谨的从属关系,每一份任务的落实基本上都处于成员自愿。但,正是这一种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自由,给予了成员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每一次的任务认领总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响应,并高效率地得到完成。

 

作为大陆公民,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和笔者一样,产生一种担心:“黑橙”投诉合唱团要承受多大的政*府压力?而这些压力是这群孩子可以承担的么?

 

小免坦率地说,这个合唱团确实很快受到了政府的关注,而且从合唱团成立至今,近一年时间,他们只成功举行了两次街头合唱,后来迫于压力,不得不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后面是否可以继续发展,他们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是以创新的方式帮助社会发出声音这一件事情他们会一直坚持到底。

 

纵然困难重重,前途迷茫,但“黑橙”合唱团笔者认为出现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正如小免所说,在实践投诉合唱团的过程中,当他看到自己的行动获得他人的肯定,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并引起社会的一些讨论时,他感到,这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投诉合唱团又是以一种何等有意义的方式让社会公民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通往光荣的荆棘路

每一个熟知大陆情况的人都知道,投诉合唱团一类的活动会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和困难。也许想要做这一件事情的人不止小免一人,但,小免,一个20岁的大学生,是大陆第一个真正将这一件事情实践的人。小免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一直不敢践行的事情。

 

踏出第一步便是最大的成功。“黑橙”合唱团和小免一样,还很年轻,他们的路还很遥远,并必定充满荆棘。衷心祝愿他们可以坚持下去。

 

 

关于CAPE Talk——Talk with Changemaker

CAPE Talk鼓励大家发现和采访身边的Changemaker,通过对他们的故事的记录,让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而培育更大的Changemaker群体。CAPE Talk也是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故事书的撰写者,我们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份志愿活动中,将身边不平凡的故事传递出去。CAPE Talk倡导以第三方角度,根据挖掘身边不平凡的故事,通过采访等合法途径获得一手资料,撰写他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