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maker:肖擎曜

 

采访人/小昱

【编者按】

他是我采访的第一个陌生人。

采访前,阅读他的文章,感觉这是一个很活跃的大男生——学生会,班长,VJoin广州······同时还是一个很细心,很用心生活的孩子,他的人人日记里,满满的是对每天日程的描述和总结,还有对一些事情的反思。

本以为他会与我早前采访的人差不多,立志在公益事业闯出一个天地。直到和他真正接触,才知道他的不同。

该怎么描述呢?

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有做公益的激情,也有理性思考的冷静,对公益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理解。

他也曾全身投入公益,但现在选择全身而退。

他说:我该是你采访中最不一样的一个吧,我给你的答案该不是你想要的吧?

 

我想,他确实是我迄今为止在采访中最特别的一个,他给了我另一个思考的维度。至于答案,无所谓是否要和预想中一样。本是一页白纸,需要更多的声音去将它丰富。

 

情定VJoin

大学的生活可以做什么?

 

学习,班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幸运的话,还可以恋恋爱。肖擎曜的大学规划本来和大多数人 ,大一班长,大二学生会,大三再选择考研工作还是出国。

 

一切缘起于大一的高中聚会。一群志同道合的“基友”在聚会上闲聊。交流中,在国外读书的死党提到国内NGO氛围与国外实在无法相比,希望可以在国内创一个专业的NGO,推动国内NGO事业的发展。这个想法一下子获得了在场人的响应。VJoin就此诞生。

 

那时,讲哥们义气、在广州读书的肖擎曜,顺理成章成了VJoin的广州创始人。

 

创始人,关键作用在于从无到有的“创造”。没有团队?那就发起、组建自己的团队;缺少组织框架,那就召集大家一起来商量决策;没有具体的活动形式和策划?那就和团队一起头脑风暴,结合实际情况开发项目。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说服别人加入你的团队?如何让团队凝聚起来?如何组织引导团队集体思考?创始人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去运营,并要比团队想得更远,更周到。

 

肖擎曜认为,VJoin对于大学生,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精英共事,认识更多的朋友”。抓住这一点,肖擎曜开始发动自己身边所有的朋友资源,一个一个“游说”,一个一个耐心地解释。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最终筹集到7个团队成员。

 

紧锣密鼓,这支稚嫩的VJoin广州团队很快接下了GSVC社会企业大赛华南区的宣传推广工作。他们在广州各高校募集一名高校校园大使,每一个校园大使独自负责自己本校的校园宣传。于是一支30人的GSVC大赛高校宣传团队诞生了。这种类似维度军团的宣传策略,使得肖擎曜带领的第一支VJoin团队出色完成任务。

 

然而,就在顺利完成任务之时,这支VJoin团队却经受了一次大考验。30人的宣传队伍,在活动结束后,却只有10人愿意留下来继续参与VJoin的其他项目。面对巨大的人员流失,肖擎曜不得不开始反思团队的组建问题。

 

他发现,这个团队扩张得太过迅速,7个人的团队一下子扩展到30人;当团队还未来得及开展组织建设,便又开始接项目。而在做项目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时间紧迫,核心的七人忽略了高校校园大使之间的感情维系工作,以至于整个活动下来,校园大使彼此之间互不认识,交流甚少,唯独熟悉的只有核心的七个成员。这与早前肖擎曜推广的VJoin吸引力有所出入。于是,缺乏归属感的大家,在活动结束后,因为找不到凝聚点而纷纷散去。

 

该怎么办?没有凝聚力,团队则无从谈起。

 

考虑到对学生团队而言,感情维系是其凝聚力的核心,于是肖擎曜决定放缓团队扩张和活动开发的步伐,从内部建设做起。为了促进内部的沟通,他与团队其他几位核心成员共同开发了VTalk活动,定期开展茶话会,以聊天的形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经过一年多的用心经营,现在这支广州VJoin团队慢慢凝聚起来,并向一支有执行力队伍发展。

 

两年的Vjoin实践,让肖擎曜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上获得极大的提升,但,按照他的说法,让他收获最大的是学会了从换位思考。VJoin在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肖擎曜心中,播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启发他从个人角度思考转向从社会大众。角度思考,让他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

 

大三的十字路口

两年的奋斗,肖擎曜的广州VJoin团队渐渐有了起色,与此同时VJoin在全国公益圈也小有名气。按理,这些成就感完全足以让一个人继续下去,但,就在这个时候,肖擎曜却选择了离开。

 

综合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在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后,肖擎曜认为自己并不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也不喜欢过于展示自己的个人情感。公益很美丽,但他更喜欢学术的安静。

 

他说,他离开不代表他一点都不管,VJoin需要帮助时一定会挺身而出,只是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参与到团队方方面面的工作,更多的是以mentor的角度去关注团队的事务,必要时给予意见。

 

他认为,其实公益不一定非要以某个NGO或者组织为载体才可以去做一些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公益。因此,只要有一颗公益心,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一些贡献。像现在,他选择做学术,就可以借助研究的成果为这个社会造福。

 

 

闲聊公益这件小事

肖擎曜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虽然接触公益只有短短的3年,但是对公益却有深刻的看法。在对肖擎曜的采访中,他也不时向我抛出问题,于是整个访谈穿插了不少两个人的讨论。

 

(一)公益是什么?

什么是公益?他认为公益是与个人利益相对的公共利益。公益要做的事情是在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照顾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让二者不至于失去平衡。公益与商业不一样,它会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但这并不代表它只关注弱势,它要做的是协调平衡各种利益之间的那一杆秤。

 

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杆秤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他人在利益之间做权衡。有一颗公益心的人往往会在权衡时,不仅考虑自己,还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最终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公益不排除私心,其所提倡的也不是那种完全不顾自我的“大公无私”的奉献。它讲究的一种平衡。

 

(二)公益普遍价值观

在北京科研实习的那段日子,肖擎曜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公益圈有不少高龄未婚女性,于是某个杂志社好心为公益高龄女青年举办相亲会,但是这个活动从宣传开始,便受到一些关注女权的NGO组织强烈抨击。在活动当天,这些女权NGO甚至在现场派传单,号召大家反对这个活动。

 

同是公益圈,但是不同的组织却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于是某些NGO举办的活动遭受另一个NGO的反对。这个现象在公益圈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公益,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社会做好事,但是就关于“做好事”的评判标准,似乎整个圈子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于是出现上面的有趣事件。

 

那么,公益圈的普遍价值观是否存在呢?这个价值观又是什么呢?

值得深究。

 

 

(三)关于公益圈

生活中的圈子,有时候就像钱钟书所说的围城,圈内圈外各有说法。

 

就公益圈而言,往往是圈内人乐在其中,圈外人却不明所以然。像现在,有一群人在积极地用各种新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目前的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把这种实践叫做社会创新),这一群人普遍遇到的问题是,自己十分enjoy这个过程,但父母朋友却不理解他究竟在做什么。与此同时,在公益圈里,我们也时常会听到一些老前辈说“社会创新”被做烂了。

 

圈内的前辈说“做烂了”,自己却enjoy其间,但是圈外人看不懂——这个现象该如何去理解呢?

 

是否应该先弄明白该不该用“圈子”的概念去将我们圈起来?

 

如果当真有一个圈子,那么圈子的特点是什么?这个圈的边界在哪里?圈内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为什么有一些人一旦接触便可以马上接受这些理念,并且很有激情地投入进来?为什么有一些人就算了解许多这一方面的信息,但是就是接受不了,或者无法领悟其内在的核心理念?

 

如果当真有一个圈子,我们又该如何让圈外的人了解我们?又该如何传递圈内的信息和能量?圈内圈外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而不应是相互对立。

 

对于公益圈而言,被认识,被理解是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在这个领域,上层建筑也许起到决定作用,往往会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一个公益事业的发起,往往必须先有理念,理念获得认同,而后才有发展的可能。因此,不被认知,不被认同,又何谈其他?

 

 

执信人

注意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近几年活跃在社会创新领域的青年人有不少是执信中学毕业的学生,如Keledoll,向芯,王琛等。

 

同是执信毕业的肖擎曜认为,执信开放轻松的氛围,给予执信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空间,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让他们提前体验大学的社团生活。同时学校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当他们离开高中走进大学时,往往会比同龄的学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更加容易接受新理念,更加愿意用新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

 

 

顺其自然

反观大学四年,肖擎曜说,自己一直都过的很随性。无论是加入VJoin还是做班委,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对自己有太多的硬性要求。

 

他感恩大学里的每一次经历,让他一步一步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让他渐渐发现自己适合什么,从而在毕业前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他一直很愿意去尝试,他说不尝试,又何从知晓自己?大学的尝试让他更好地发现自我,同时也锻炼了他许多社会生存能力。

 

同时,他乐于分析总结,对每一次尝试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正因如此,他可以在尝试中不迷失自我,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尝试,反思;

反思,尝试。

 

关于CAPE Talk——Talk with Changemaker

CAPE Talk鼓励大家发现和采访身边的Changemaker,通过对他们的故事的记录,让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而培育更大的Changemaker群体。

CAPE Talk也是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故事书的撰写者,我们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份志愿活动中,将身边不平凡的故事传递出去。CAPE Talk倡导以第三方角度,根据挖掘身边不平凡的故事,通过采访等合法途径获得一手资料,撰写他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