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钧

 

编者按:

我们80后70后中有一种人,喜欢折腾,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去体验和探索新的世界。这样的人内心渴望发现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喜欢的东西太多太杂,那么单纯的体验和尝试,其结果就像一条条在沙堆表面流淌、各自分散开来的的水流,很快干枯消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折腾过探索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不同。那么如何才能促成真正的改变?从最核心的工作角度来说,如何深入地、坚持地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实现一个成功的转型?数位不同背景的“转型成功者”深聊中,我发现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跨界。
 

QQ截图20130205013133

 
在探索新事物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跨入一个或数个全新的领域。蒋维佳用她从小丰富多彩的探索经历,带来一个充满个人特质又颇具代表性的“跨界”故事。“人生若不能退席,就请大快朵颐。”说完这句话,这个留着齐耳卷头发的女生,又一次露出腼腆的笑容。她涉足了至少5个学科领域,拥有二十几份兼职经历;她只有一次工作,一做就是5年半,一离开便是阔别职场;跑21km半程马拉松,她会“每3km吃一颗柠檬糖”来计时和自我激励;她会编一首发音相似的小诗,帮助别人记住自己的手机号;她擅长精准地表达复杂的学术概念,而每件事的开始却都是她简单的直觉。

 

她笑称艺名儿“江上薇”,字母名儿LaViga。她喜欢朋友们叫她蒋小佳,自我评价是文艺范儿的科研人员、学术范儿的文艺青年。她就是蒋维佳,独立职业咨询师、职业经纪人。这个从国企走出的80后,喜欢社会研究,乐于发掘规律,有着少见的、精准的自我认知。她琢磨自己的工作,将它叫做“我的研究领域”,正计划着为之攻读博士学位。

 

6年前,她考入烟草公司。期间,从边缘部门的小行政进入核心部门负责招聘与培训;从“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小砖头”到见习经理再到国资委挂职青年干部。在人人想进外企的时候,她拿着全校综合测评最高分进入国企;在人们热议着国企的安稳与福利时,她毅然起身,转身成为独立职业人。她说,她是顺从心中的风,逆行在人群中。

 

2012年7月,她辞职,并开始了围绕职业发展的一系列职业服务工作,包括职业咨询、职业研发、职业经纪等,旨在为来访者提供优质的职业发展方案及相关的“落地”服务。帮助普通人创造财富、盈余时间,比帮助富人积累财富、节约时间更让她兴奋。

 

你怎么想到在工作五年后离开国企这个环境的?

“你去哪里?”“我不知道,只要离开这里,不停的离开这里,离开这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的目的地”“那你知道你的目的地了?”“知道,我说了离开这里就是我的目的地。”——卡夫卡

 

我很清晰地知道,这是我的驿站,到达就是为了离开。

 

读书时,同学们忙着逛街、网游或是拿奖学金,我在尝试着各种社会实践。从高中开始,我做过二十几份兼职:派送员、外教助教、报纸撰稿、DJ、话剧导演、演出经纪人、内容产品研发、社区公益、公关企划……毕业时,我不确认我的理想职业,但我清楚它的特质。我需要找到它。这需要时间和实践去识别、整合。所以,我需要一份兼容性强、稳定性强的工作。于是,我在毕业之初选择了国企。有人不解,有人艳羡……但我很确认这个选择。“Yes,I do”,就是这样安心、确信并充满希望。2012年,7月离开时,也是如此,“Yes,I do”。这种感觉,是内心的誓言,就像那句话,“无论将来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我都不离不弃,永不后悔。”

 

离职前,我已经得到了在体制内发展的非常好的机会。正因如此,我确信是该走了。四月裂帛,五月祫衣。生活就是不断重建的动态平衡,人生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完成的旅程。至少这是我的哲学。

 

711——我大学时的班号。2012年7月11日,我递交了辞职信。最后一句是:我想给我的人生另一种可能。

 

现在回头看,这五年给你带来了什么?

这是我的一个蛰伏期,有3个受益终身的收获:一是打磨性格,持神守静。二是明晰自我,确认方向。三是休生养息,静观博通。

 

过去我的性格很急躁,注意力耗散,把握不了很多细腻、深层的东西。曾经因此失去许多珍贵的关系和机会。我劝诫自己,一定要把性格磨砺纯熟,败给自己才是可怕又可悲的。

 

说实话,工作没多久我就想辞职了。最大的原因是价值感缺失。许多次想负气辞职,更多次转而自省:记得自己为什么选择这里么,你已经准备好了么?不是自称“喜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吗,有本事就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单位里的老师傅说了,“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有的问题是普世的,逃到哪里都一样。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我不服这个输!

 

从此,潜心做事、用心做人。人际环境就像生活环境一样,消极不打理,也会变得脏乱不堪,影响生活品质。到了公司,就是进入工作场域,就要进入职业状态,任务或同事都是工作的组成部分,都需要用心。

 

老东家的年长者居多。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照这个道理,我就是进了一个宝库了。每一个长者都带着许多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我经历或未经历的人生阶段,有着非常鲜活的意义。我从同事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质朴有趣的人生哲理。我的老领导常说年轻人成事,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经得起考验”。我听进心里去了,并且真的做了,那丰厚的助益只有我最明白。

 

所谓生活禅,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炼,课堂和老师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人会因为偏见而失去了解真相、获得真知和良朋的机会。不少人习惯给别人和自己贴上很多标签,再以标签识人、识物,这妨碍了他们认识自我和世界,从而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说说你现在的工作吧,具体做什么?如何保证收入呢?

那得先说说我的博客名“千水渡”。这是我最得意的名字,它完整地表达了我的职业特质和人生哲学。一则,“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于宽阔的视野中专注、深情。二则,“深时渡人,浅时渡己”,是出世与入世、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平衡;三则,渡者,由此及彼也,恰恰吻合了咨询师、经纪人的核心价值。渡者具有出离的、审视的、专注的、客观的美学意义。这与我的人生审美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就是一名渡者——把知识、信息、资源,从此岸运输到彼岸;把人们渡送到他们想要去往的渡口;把散布的人、信息、资源渡送到某一个港口。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不同的渡船,也就是不同的方法论。我需要对船上的“货物”和出行期间的气候预测,所以我还需要懂得风险分析、数据管理、信用管理等。

 

我的主攻领域是职业。初访的主要任务是问题识别。通过聆听来访者的叙述,我判断TA的主要问题是否属于职业发展领域。职业发展障碍往往是其他人生课题未完结的症候群。一般的心理调适、人际关系改良,我会在后续咨询中一起解决。如果是较为严重的或者我不擅长的咨询领域,我会建议来访者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支持,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专注于我擅长的领域,这也是对自己和来访者负责。

 

我的职业服务分为职业咨询和职业发展两个部分。

 

咨询包括三个阶段,自我认识、领域锁定和职业发展。自我认识阶段,主要通过量表和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识别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经历、资源。领域锁定阶段,在对来访者5大信息的分析基础上,锁定优势的职业发展领域和具体定位。接下来就有两个大的方向: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职场适应可能是技能的填补或者情绪管理之类。职业发展分为职业转换、职业实验和自主创业。职业转换和自主创业都比较好理解。职业实验,即独立职业,后面具体说。

 

职业发展服务,为来访者提供技能迁移训练、职业发展方案和经纪服务。经纪服务分为两类,猎头服务和职业研发。猎头服务比较好理解,不过一般我会转手给专业的猎头公司或业内人士。我的重点是职业研发。所谓职业研发,就是来访者自身所携带的经历和资源所指向的某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TA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或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

 

现在具体说说职业实验。我并不建议来访者盲目地变换职业。通常主动地频繁跳槽,隐含着成就焦虑和目标失焦的问题。转换职能或行业,特别是尝试独立职业,我通常建议设立“试验期”。转换工作的试验期,一般会推荐相关的兼职机会、职业沙龙,帮助来访者进行职业观察。独立职业的试验期,我会作为来访者的经纪人提供“微产业链”服务。在此期间,我会和来访者约定KPI,当这个独立职业能够,或者可预见能为来访者提供退休前后的优质生活,那么,来访者可以选择是否以此为长期兼职、独立职业或自主创业。无论来访者选择哪一个,我都可以继续为其提供相关经纪服务。

 

收入方面,我并不担心。离职前,我的收入已经超过工资收入了。离职初期,主要收入来自原来的内容产品研发和演出经纪。从去年9月开始,咨询收入也开始逐渐上升,并且还有了相关培训的合作机会。经过半年多的整合和实践,我的业务模型、盈利模式、发展战略渐渐清晰。2013年是脚踏实地 的耕种之年。我充满着耕种的喜悦和信心。

 

独立职业是指做一个职业转型吗?如何知道这个转型最终能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分享一段话,来自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我去看了看我的向日葵,它们从容地生长,知道太阳总是会照耀到身上,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取悦自己。很少有人能够像自然界的生物那样生活,从不过分努力,但也很少失败。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花朵开放。
是的,我们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花朵开放。”独立职业就是一个独立的新职业或者职业的差异化发展。找寻它的过程,就是找寻自己是谁,如何让自己绽放的过程。

 

独立职业是否是一个职业转型?不,这不确切。最终锁定的职业领域一定跟你原来的东西有关。我所做的,是从你所自有的东西中,提炼出几个基本元素,合成一个有价值的新事物。CHON(碳氢氧氮)!我很想给“独立职业研发”这项服务起这个名字。碳氢氧氮是所有生物、非生物共同具有的元素。然而元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物体。独立职业就是这样的元素新组合。所以,我的职业咨询方法论就是分析来访者积累的资源所指向的领域,然后对这些领域一做选择,二做兼容,从中再继续抽离,最终找到那个值得来访者专注的职业。

 

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个成熟的人有能力选择自己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他工作不仅是因为机械式的作息、习惯,而是因为他清楚,深信所做的事有价值。选择自己综合资源所指向的职业领域,将增加心理报偿和职业成功实现的可能性。以我个人为例,所谓的“转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艰难。它不是一种生活的颠覆,而是一种生活的改良。离职以后,我的收入、心理体验、生活风格基本没变,并且得到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刻而广泛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生活资料即生产资料”,这是让我骄傲的事情。每天做的是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这每一件事既是当下的体验,又会成为工作的素材。“生活中的热情来自你敢于冒怎样的险,这会告诉你你最珍惜什么。我们将自己置于危险、不适的环境中,不得不通过冒险认识自己、成长。冒险是为了不再惧怕。”这也是我离职以来真切的体验和收获。

 

那么你是怎么开始做独立职业咨询的?

最早是因为心理学。毕业时想过考心理学研究生。但我知道更需要在实践中把握方向。于是选择了先就业,再进行知识补充。工作一年后考出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分异常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两个大方向。后者更吸引我。发展心理咨询也有许多细分的方向:婚恋,家庭,青少年,职业等等。我一看到“职业心理咨询”这几个字,就觉得“是这个了!”。

 

在之后的职业心理咨询,我发现人们遇到的职业发展问题,或者是一个结,或者是一个沟。“结”是来访者没有理顺、没有想通、因此停滞的部分。“沟”是来访者的认知、能力等各方面和TA想去的领域的差异。我致力于打开这个结,或者填补这个沟,以帮助来访者发展。

 

开辟新的职业种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目前,我国的职业种类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还有许多细分的、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被开发出来。而我们所有的职场人分布在有限的职业种类中,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拥堵和内耗。从人才招聘中常见的供需不平衡可见一斑。

 

换一个角度。时间资源是发展的基础资源。如果说,我们可以用于工作的时间10个单位,然后获得10个货币。这已经是比较平衡的劳资回报状态了。实际情况是,许多职场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路途、OT)。同样糟糕的是,“职场拥堵”会削弱职场人的薪酬议价能力、消耗心理能量、人际关系紧张。选择自己的资源所指向的职业,意味着你的工作会更高效——盈余时间、更高报酬。盈余的时间和货币可以使你能够呵护身心、生产力再造、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建立更更广泛深刻的社会联结……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专注而美好的生存。如果有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那么会有更多的人提供“高品质的细分产品或服务”,并具备购买其他人提供的专业产品的购买力。每个人都能专注自己的领域,把其他的专业事务授权与专业人士,生活或许会有更明丽、更开阔的局面。

 

这是不是有个前提,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整体的需求变得多样,也顺理成章的需要个人化的服务和产品?

是。市场竞争进入专业化和细分化阶段。同时,知识经济、服务业、信息技术都飞速发展。这些都是独立职业实现的现实基础。独立职业是个体的私人选择,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觉得每一个新思潮的兴起,往往开始于个体的、无意识的自我觉醒。社会的发展是这种觉醒的大背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这个觉醒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如运动,不是说大家都做瑜伽你也去做瑜伽,可能你适合另外一个运动。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而当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主意去选择服务和产品时,社会的需求也更加丰富了。如果大家只想到了K歌吃饭,那么最火的就是KTV和餐厅。如果人与人的社交活动还有其他的形式,那些不善于开KTV,开饭店的人,又想提供给人们其他形式的娱乐的人,他们也多了职业的选择。

 

你能举一个你做过的、独立职业的案例吗?

去年11月,我接了一个来访者, 87年的小姑娘,法官的女儿,学的是园林设计。毕业后,进入当地园林局,发现园林局的工作不做设计,跟她的理想相距很远,瞒着父亲辞了职。父亲又替她找了商业地产绿化设计的工作。她还是觉得不对,内心经历着各种矛盾和迷茫,准备再次辞职。

 

通过面询,我发现她喜欢自己的专业、对人际交流有兴趣、喜欢时间灵活的工作,希望从事创造性的职业。后来,我为她量身设计了一个独立职业——做家庭绿植服务,根据住户的家庭构成、健康状况、审美需求等设计的装饰植物及配套服务。目前,作为她的职业经纪人,我正在为她做“微产业链”服务,例如如何找到客户群,性价比高的植物哪里来等等。她关注并做好自己最感兴趣的设计工作即可。

 

对于她目前的工作,我建议她保留。在一阶咨询中,她发现了人际交往的弱点——不懂得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作为独立职业人,确立自己的服务边界很重要。保留现有的工作可以帮助她学习如何管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当然,现有工作中的许多信息与资源,对于开展家庭绿植服务也有助益。

 

你个人丰富的职业经历,对你目前这份工作有什么影响?

我做过挺多挺杂的事情。除了工作之前的许多兼职经历,工作之后,我做了5年的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内容产品研发、演出经纪。另外,我有十几年的社区公益经历,获得过当地政府的表彰。曾经做过贫困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调研、宠物豢养情况调研、人保部门的职业指导师培训、社区失业人群的职业发展培训、为就业创业领域的NGO提供专业建议。

 

所有这些事情,本质其实是两件事,一是资源对接,一个是内容研发。这跟我现在做的独立职业咨询工作是很有关联的。比如,用资源对接来建立和推广我所设计的独立职业;对咨询案例更多元的内容研发。

 

你是怎么清醒意识到这两个本质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有着很多爱好,但能够做得深入、变成职业的,很少。你有什么方法吗?


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由万到三、由三到一、由一再到万的过程。“万、三、一”都是虚指,分别表示多数、少数、一个。

 

“由万到三”是分类,把信息、资源、知识予以分类,并且形成一种快捷的信息提取方式。职业发展不是兴趣单一变量决定的,而是具体生活的整合。如果盲目地选择,失败的概率很高,心理能量耗散很大。

 

“由三到一”是取舍,在分类以后的几个领域中进行取舍。从锁定的领域中,选择一个优势的工作组合专注地去做。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其他的可能,而是把等待可以整合的机遇和方式。

 

“由一到万”是归纳,在深入积累中探寻规律,发现事物的内在逻辑,即本质。把握了本质后,会看到更实在的可能性,才能够去完成技能和经验的迁移,才能够实现更多的职业体验,最终完成职业发展。

 

这么说来,从国企到独立咨询师,你并不是在做一个转型,而是一个不断跨界、不断迁移的过程。你觉得你跨界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是的。

就是在实践“由三到一、由一到万”的过程。

 

现在还不能说“跨界成功”,我还在路上。作为一个跨界实践者,我认为勇于突破、明晰边界、不断兼容是必要的特质。

 

人们面对自我发展的问题时,会遇到阻抗。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抗。我比较善于识别和破解自己的阻抗,使得自己不断进步。另外,我乐于学习,无论是从书本还是日常观察。每当发现一个新领域,就会系统地去认知和实践,最终把它吸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系统。这个过程中,行动力很重要。

 

人们都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跨界人要做的是,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去关注别人利益。明晰边界,是要明晰事与事、人与人的利益及情感边界,建立合理、共赢的交往秩序。不断兼容,要不断抛下偏见,平衡不同利益、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跨界人做的事情是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融通和资源对接,这类冲突和各种偏见不可避免。所以,抛下偏见,学会兼容很重要。

 

你好像好几次都是一下子就确定了自己想走的、喜欢的方向,那有没有发现自己本来以为喜欢什么,后来发现不喜欢的?

目前还没有遇到过。每一次我的选择似乎都是直觉,很难说出一个推理过程或理由。这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认知之上的。可能跟我的自省习惯有关。君子日参省乎己。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快捷的信息提取方式”吗?我想,当它快速到一定程度,就类似于直觉了。

 

那你自己有没有在行动中碰到内心的阻抗?

有。我很少会非理性地面对他人的评价。但是,我很在乎我妈妈的评价。辞职前,我担心妈妈会否定我的选择。家族里做研究或经商的居多,我是唯一有从政机会的。我曾经提及的辞职,受到了其他亲属的反对。从烟草公司辞职出来当自由职业者,一个多数人认为的“无业游民”。这让我的妈妈如何在社交活动中自处呢?……就这样,我有许多类似的小纠结。

 

可是,当我跟妈妈说了辞职的想法,没想到她回答说,可以啊。我问她信任我的选择么?妈妈说,我并不是没有建议和观点,而是相信你的选择,也相信你能承担这个选择的结果。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坚定前行。父母很难放心的让孩子体验挫折,失败和伤害。虽然这才是完整的教育。

 

你说你小时候叛逆、爱冒险,你长大过程家人的教育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

我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压制比较少。爸爸兴趣爱好特别广泛,小时候家里养过猫头鹰、藏獒、刺猬、蛇,各种动物。妈妈对我没有特别要求,只希望我身体健康,懂礼貌就好。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一年级时,我买了一本好看的笔记本。我想这么美好的东西不能浪费它,得做些什么。当时很流行黏纸。我家住在淮海公园边上,可以买到许多时髦的、漂亮的黏纸。我就叫很多同学一起来编书。我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分工,谁负责找内容,比如一些有意思的小知识,字写得好看的负责抄上去。这个事让我发现,我对发起一件事天然很有兴趣。

 

小学时候,学校春游去看桃花。回来的游记,老师认为我写得好,就叫我去播音室念。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广播”。我渐渐发现自己对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创造力。这个发现对于我后来一直在人文领域探索有很大的影响。

 

在你这么多年的跨界经历里,是怎么跟不同领域、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的人打交道的?

刚才分享过3个跨界实践者特质:勇于突破、明晰边界、不断兼容。再分享两个关于边界的关键:区分价值交换和信息交流、识别他益和自益。

 

把对方的利益前置于自己的利益。因为,在一段平等共赢的长久合作中,双方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关注对方的利益,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首先识别对方的利益,才能建立合作的基础。在具体的交往中,还要注意:不可透支人情、尊重他人的时间和思考成果、尊重信息和劳动的价值。在跨界时,能够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尽可能让对方开放资源、形成合作。当然,整个过程中,跨界者的信誉和专业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他人愿意长期交往或合作的根本。

 

你怎么会对人际关系有这么精确和深入的了解?

幸福究其根本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得到很高的社会地位或商业成就,如果TA不能和他人建立深刻持久的友好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积极体验,TA很难感到快乐。我们也可以自查,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时,那个原因是否是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

 

我很重视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小我就觉得成绩考得很好不算很牛掰,跟人相处得好,这才牛掰。少不更事的时候,如果和他人有冲突,我往往会先道歉打破僵局以恢复关系。这其实会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我渐渐明白,人际关系是多元的、动态的。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我学会了在一定边界和秩序下建立人际互动。

 

你刚提到你对做“发起人”这件事天然有兴趣,除了编书,你是不是还发起过其他的事情?

对,从小到大,不管我出现哪个团体里面,都会由我发起一件事,把大家聚集起来做一件事。小学编书,高中做电台,大学里面的文学社团,工作后的大型活动策划,都是挺一呼百应的。
为什么你会一呼百应?我们大家心里都有隐隐约约想做一些事情,但是可能觉得这个事情未必有人想一起做,或者是说做出来没有人关注。

 

我在做的时候没有这个意识。回头看,之所以我的号召可以得到大家的响应,与我的沟通能力和关注他人有关。比如大学时,我们是理科院校,没有文学社,而我们班却女生很多。我自己曾经有过做文学社的经验,就想到做一个文学社。这样大家可以一起做件事,可以给大学生活留下特别的痕迹,完了毕业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拿综合分。

 

如果一件事情不是一个大家的利益所在,我就会自己做,不会去麻烦别人。如果发起了一件事情,我会对这个东西负责任,关注大家为此可能花费的时间、精力,关注事情的走向和价值。

 

那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在同一个环境中,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她也很善于号召大家一起做事情,去跨界分享,而她的想法跟你完全不一样,你会怎么办?

目前还没有碰到。也许以后会遇到。一切皆有可能。现在有很多人想做跨界人,想做平台。在我看来,发起人是有更多义务的人,需要更多地识别他人利益和需求,而不能沉浸于自我感动和所谓的意义追求。

 

你觉得哪些素质、价值观、想法不适合做这样跨界的平台?

有很多人学习心理咨询的初衷是帮助别人。我心里会对这个想法打个岔,你是谁,你凭什么去帮助别人?包括做公益,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不能以我是助人者自居。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管是公益,还是商业,都是在提供别人一个没有被提供的服务。

 

比如说,我来找你咨询,我失恋了心理很难受,也就是说在处理失恋这个问题上,我缺乏心理能量,缺乏方法和经验,而你是婚恋的心理咨询师,你花了你曾经和现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个问题,你能够至少给到我这两点。也就是我把我的问题委托给你解决。相当于我授权给你。所以,懂得摘去“助人”、“意义”的一些无谓光环,跨界人会更好地明白,自己提供的其实是服务。

 

你之所以能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你能感觉到你的价值,甚至得到社会的经济报偿,是因为你被需要了。

 

做心理咨询师的这几年,我不止一次地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和来访者一起跋涉在TA内心的千山万水,不亚于一次探险。而每一次峰回路转时的心理体验是难以言表的。此刻我也在收获。如果没有人需要你,你还是助人者吗?他也是在帮助你,因为当他面对面跟你咨询的时候,你也是被他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他需要的。

 

我们要去理性的看待愿望、价值观。有一种人沉醉于他人营造的舆论氛围,大家都说这样是成功的,那我就这样去过,而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需求和体验;还有一种人活在自我感动中,认为帮助别人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你现在使用你的时间,跟别人互动,得到交流和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意义所在。不要去强加意义,标签。

 

未来你的发展有什么计划吗?

在工作方面的主要目标是更系统地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经纪,希望能够完善工作模型、明晰方法论、建立自己的平台。

 

另外想做两件事,一是写书《平台的价值》,从学科角度梳理平台要素,为构建平台者提供方法论。二是尝试心理剧《成人礼》,展现三十而立人群的人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