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船上,迅速洗完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到了吃早餐的时候,桌上的气氛有点诡异。没有去露营的人问我,听说你们队里有两个中国男人昨晚不让两个饥寒交迫 的女生进营?对于八卦和未知的真相,全世界人民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之心,他们盯着我看,迫不及待从我这儿听到第一手消息。

我放下了盘子,不紧不慢地问道,那你们都听说了点什么?

人群中好奇心最重的那位率先发言:“就是昨晚风雨交加,本来决定裹个睡袋睡在外面的两个印度女生受不了严寒,就想躲回到自己的帐篷里睡,帐篷里睡了两个中国人,一个是队友Forest,第二个是另一队的Simon。结果他们两个显得很不乐意,不肯让俩女生进来,磨蹭了半个小时,她们在门口都冻得结冰了,气得都要哭了。”

“诶,你说,为什么他们不肯让她们进去?”桌上的另一人发言了,“难道他们有奸情?”

“别老不正经的。”又一人发言,“这两个中国人都来自可口可乐公司,Simon看上去很和善,Forest我没有太多交流,理应他们不会对两个女生被困风雪中的惨况置之不理。我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让她们进营呢?今天她们俩都病着回来,气得呼天抢地,疯狂投诉这两个队友没有血性,这女生和Forest都是你们队的,你又跟当事人都那么熟,你倒是给我们说说呀!”

这时我的早餐就没法再吃了。我大概了解了群众眼中事情的真相,开始把我知道的娓娓道来。

我们队搭了两个帐篷,一大一小。大的可以睡5个人,小的睡3个人,我们组也就总共7个人。还记得么?一开始,睡帐篷总共只有3个人。我、布迪和Forest. 因为有两个帐篷,所以Forest搬到了大帐篷。又因为大帐篷没有其他人,Simon正在赶一篇关于Robert Swan的leadership的稿子,为了不影响他正在睡觉的队友,便跟大家打了招呼睡到了我们队的大帐篷。所以大帐篷里睡了Simon和Forest两个人。昨晚欧多路不敌风雪来到我们的小帐篷后不久,我们就听到隔壁传来了两名印度女生的声音。

“Forest!我们冷死了,请给我们开门!”大帐篷里的两人很明显已经熟睡了(那个时候基本上营地上所有人都半睡着了),支吾了一会儿,能想象他睡眼惺忪的样子,Forest打开了帐篷,问什么事。两个女生说要进来,Forest英语不是很好,在那边尝试搞清楚情况,问题大抵如:你们不是睡外面的么,怎么跑回来了,那你一个人跑回来也就算了,你怎么多带了另一队的另一个女生呢,她就不回自己帐篷了么,她们帐篷不能收留她么,然后女生们回说那边已经满了,那为什么Simon又在我们队的帐篷里,诸如此类。期间,Forest大声问我们小帐篷满了没有。我当时回答他说,满了,因为欧多路也回来了。然后又是一阵帐篷外的沟通,女生们从哀求的语气到磨蹭了6、7分钟后发火,就说你们必须让我进来,我真的冷死了,再不进去我要疯了,再说这是我的帐篷,我干嘛不能进。然后那边就安静下来,女生也顺利进营了。

中西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就在南极之旅第一次充满矛盾地体现出来了。受西方教育的多数人认为,队友要是冷,马上二话不说让人进来。而Forest认为,半夜被吵醒的他,首先得把事情弄清楚,把地儿腾出来,再接待队友。另外,作为登山社的队长,他认为团员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她们既然选择了露宿营外,就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大风雪的风险。他肯放她们进来,可谓是仁至义尽。

但印度女孩显然不是这么想的。我们这群“非专业探险员”,南极露宿只是一次体验,而非严格训练的“队员”,对于自己的能力和预期出现偏差,可以随时调节急刹车,冷了进营是应该的,而且我是个体弱的女生,为什么不可以呢?

两方的期望值不一,加上语言的障碍,一时间船上的众位被流言炸开了锅,晚上在bar lounge还突然来了个质问谈判,事态一发不可收拾。我们队里的美国人在气愤之下偏向印度女生们,加上对于中国人经常扎堆不融入其他团体的误解,我这道所谓“中西桥梁”便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从两方调解,最后让双方冷静,尝试让他们理解对方为什么不高兴,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应对。

最后在喝了几杯红酒,队友兄弟们各方思想工作渗入后,Forest和印度女生终于互相退了一步调停,两个人彼此同时道歉,风波也由此落幕。

 

by 高梓清

20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