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这是CAPE创始人受邀在12.21 TEDxNingbo [回声]年度大会的演讲稿,在这里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以期望和大家能够有一些思维的碰撞和共鸣。

1

让“青年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

——兼谈个人成长与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的故事

文/陈露

一、一个滑档生的屌丝处境

4

大家可能觉得我很光鲜,其实我就是个屌丝。

我来自四川南部的一个普通小镇,曾经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上了三本线,第二次上了二本线,最后录取的时候,却滑档到了专科学院的英语教育专业,从没想过自己会学习英语专业,当然,其实对其他专业也没概念,毕竟老师们和其他家长们都说学金融,学会计好,好找工作,挣钱也多。

我没考上重本大学,也没有被金融和会计专业所录取,个子不高,长得又不帅,还操着一口标准的川普,活脱脱一副屌丝气质。现在你们看见我能比较淡定地在这里分享,而大一时的我,对于未来,脸上写满的全是淡淡的忧伤。

因为是这样一个滑档生,也慢慢就感觉自己和很多重点大学录取的同学渐行渐远,内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面对什么一本生啊,研究生啊什么的,更不用说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了,因为社会早已经给我们贴上了标签。在还没开始进入知识海洋的探索以前,我们就被划分成了“高富帅”和“矮矬穷”,高富帅可以做这做那,而矮矬穷呢,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重点本科的学生自然对应的分到高富帅的行列,而我则属于那千千万万个矮矬穷当中的一个。

所以,大一的时候那叫一个迷茫!而进入大二、大三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的处境,我的学习,究竟我的未来在哪里,尤其是我开始思考,我和重点大学学生的差异在哪里。

二、社会化学习与个人的成长

也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对互联网着迷,也很偶然地接触到有一个叫“教育大发现”的网络社区,并接触和了解到“社会化学习”的概念。教育大发现聚集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内外关注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校内外人士,他们每天通过邮件组进行课题讨论,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前瞻思想和学习方法,相互未必认识,离得也很远,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热情,到今天为止,里面的绝大多数人我都没有见过面,但并不影响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学校我只能听到老师们的授课分享,偶尔再去去图书馆,而在这里,我可以看见大家思想的交流,我可以阅读他们的博客,我也可以浏览他们推荐的文章,有时候我还可以基于某个问题和一两个社区会员进行深度的沟通与交流。我忽然觉得,原来学习不一定只是在校园,我的学习对象也不只是我所在学校的几位老师或者同学,无论我在哪里,也都不影响我驰骋于知识的海洋。

看见这么一群人在做有意思的教育探索,我也加入其中,开始经营自己的博客,

也正因为此,让我意识到社区学习的价值,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相互影响,没有故事是孤立存在的,社会提供了很多线索,虽然我们彼此很多人到目前都还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里与他们产生互联,去了解他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如何思考,他们怎么看待一些事情。 我希望听他们对很多东西的基本观察和思考。

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专业,那我可以换个感兴趣的专业学习,我学校没有老师能教,我就去找其他能教我的老师,或直接向行业一线从业者进行学习,如果我上不了清华北大,我也可以看清华北大、甚至哈佛斯坦福的教授们在关注什么,以及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瞬间觉得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感觉。

这也让我第一次很认真的来思考:名校是什么,教育又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平时又怎么看待没考上大学、或者没考上重点,名校的同学,从追名校追不上,那么反过来考虑,基础又是什么,怎么去掌握?我们自己是否有过看不起,亦或带着鄙夷的眼光去看那些比你考的还差的学生。

正因为比较早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观念束缚,加上自己的社会化学习和实践探索, 我毕业的时候,在就业这个事情上面变得非常从容。我的第一份工作机会来源于微博和目标公司CEO的互动,当初我给他看了我的个人博客,博客记录了我的实践观察以及行动反思,今天这个社会博客比简历好使。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是什么学历毕业的,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后来拉我一起创业的哥们,也是我大学时认识的网友,因为研究新媒体看了很多他的博客文章,站在他的肩膀上,直接带我进入了数字商业领域,今天社会非常热门和新兴的行业。

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思路和方法对了,每个屌丝都有逆袭的一天。 

我都可以,还有谁不可以呢?

  • 那有没有一天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开始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更精彩。我也在内心埋下了这个梦想的种子。

三、青年发展与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

5

于是后来我和朋友发起了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也许有的人看到“全球青年实践网络”这个词,可能会觉得很大,很狂妄。

的确,有些梦想很具体,比如做某个产品,它可能一开始就是很小,而且很适合小而美。但我个人一开始就希望做一个国际化的青年,而且自己学英语,还自学计算机等,内在的就希望做一个国际化的青年。

我想,不只是我渴望了解更多元的世界,其实年轻人都希望在一个更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受限自己,这是每个人都希望追求的东西。

事实上,国际化(或国际视野的培养)也并非遥不可及,也可以从我们身边开始。我从交这样的伙伴开始,国际化、全球化可能是内在的要求,但也是切实的,从身边开始的点滴行动,跟积极的朋友一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探索等。

而我身边的AIESEC,这个已经拥有全球性网络的学生组织就是我就近切入的目标,他们每年送出几千名中国学生出国到世界各地去实习。

这个组织通过推动全球青年的交换交流来促进各国的相互理解,以此来推动世界和平,而联系中国实际的情况,我和身边的小伙伴则看到了更多其他的隐形价值。

  • 从青年发展角度讲,青年需要世界视角,需要拥有国际观,世界视野;
  • 而从社会角度讲,对于世界的了解,我们目前只看到媒体和专家的只言片语,缺失年轻人一线的观察和声音;
  • 从知识教育角度来看,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越密切,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却很少有相关的内容,什么金砖五国,东盟国家,你又了解多少?
  • 从实践角度讲,我们看见很多青年组织和各种公益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和徘徊,实践者都需要提升自己的视野。

正是基于这些观察和反思,让我更加觉得创办一个全球性青年实践网络的价值,我也以此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和尝试。

起初我是从周围的观察开始,先看周围有什么资源,进而观察和思考。我从身边入手,而不是从远方开始,反过来,在国内生活,不等于没有国际视野,身边就有一些希望探索世界的同学,青年。从他们身上,看到自身与世界的潜在联系,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带着你我的希望和世界的向往。

中山大学的Erica要去美国实习,我也想去。莹莹要去巴西,我也想去。这是最自然的想法,谁不想环游世界呢?试想你我和Erica,莹莹之间有什么样的潜在关系?

这个时候开始思考说可以邀请Erica和莹莹来分享她们各自出国的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Ericia和莹莹,我又不断认识更多的她们在国外认识的朋友,同时我花了一个礼拜时间自学开源软件建站,搭了一个很丑的网站,开始不断衍生,继续不断邀请美国的,日本的,巴西的,以色列的,非洲的留学生来参与分享,如果有一天,有100个国家,每个国家有5个中国年轻人参与这样的行动观察与反思,会怎么样?

随着分享的人开始变多起来,我又考虑更多的青年是否意识到这种潜在关系的价值,我们进一步考虑国内的分享活动和落地等问题。很多在国外的青年他们其实也很寂寞,他们也希望和更多人分享,Erica和莹莹回来其实也很想和大家交流,我们原本可以相互开展的交流,以前却很少,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仅仅是我们和Ericia和莹莹之间的,也包括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不受地域和所处领域的限制。起初国内的青年是否有那么强烈的了解世界的渴望,我并不知道,我也只是在试探,包括我希望有更多同学和我一样来重新认识学习和生活。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做一次社会性公共邀约,希望找到和我有一样渴望的人,一起来探索和尝试,邀约更多的青年来参与到CAPE全球青年实践网络和这种行动中,我们首先是想,要跟这个时代那些比较活跃的,有超前意识的青年连接在一起,一起来倾听这个时代的脉搏,一起来感受我们想要的生活,包括我们向往的社会。

我们首先想的是一个基本的联系,同类人之间的联系,首先考虑的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交流和分享。我们希望首先倾听我们同龄人的声音,哪怕零星,琐碎,甚至慌腔走板,那又有什么关系。我知道我们需要彼此倾听,我们更有向往,希望传递价值。仅此而已。

庆幸的是三年多以来,从我一个人开始倡导,到一群人的行动,透过青年们散落的故事分享,我们看到每个青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且已经有很多青年通过CAPE连接了起来,并且基于这种连接不断结出漂亮的花朵,如中南对话,DFC中国,活现潮汕,微学英语等,更多的青年可以加入这场社会化行动之中,你,我,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群体的协作去创造可能。

当然,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其中来观察,思考,行动与分享。

谢谢大家。

2014年12月21日

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