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莹莹

2013年,我被总部调任到新的工作地点—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故乡,距离圣保罗80公里的拉美航空重镇圣若泽杜斯坎普斯,我在这里圣保罗州立大学的一个分校区教课,学生依然大多是巴西成年人,还有些是日本人后裔和华裔,年龄从十六岁到六十五岁不等。他们学汉语的目的除了出于兴趣之外,也是由于当地日渐增多的中资企业和中巴经贸关系的升温为当地人带来的就业机遇。大多数人是白天学习或工作,晚上(六点到十点)来上汉语课。在这个校区我有四个级别约80个学生。根据孔院的教学安排,每个级别的学生每学期50个汉语学时。当然,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既然被选为世界上假期最多的国家,这里的学校放假也成了家常便饭:巴西老百姓自嘲他们的“连续放假政策”—例如,周二是公共假期,那么周一跟着一起放假;如周四是假日,那么周五也不用上班,大家一起尽情放松吧。作为老师,我已经习惯了两三周看不到我可爱的学生,然后再见面课堂上一句:Ha quanto tempo!(好久不见啊),大家一起乐哈哈。我想巴西人的高幸福感也和他们这么多优哉游哉的时间有关吧。

image005

值得高兴的是,在这个大学校区,全新的教室、齐全的教学设备、充足的课时、讲流利英语,用心而聪明的学生—这一切都让我既惊喜又“措手不及”。如果说“使用给力的电脑,网络,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让我从过去一年对缺乏教学硬件的无奈中解脱出来的话,那这里勤奋上进、积极配合、多思多问的白领学生们是彻底地让我爱上了教学!良好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添翼,学生们课上课下不断提问及反馈虽让我一开始应接不暇,但心里还是喜悦的。我不得不挤出更多时间看教材,找解答,设计活动,布置任务,几乎每天都会和学生在邮件和Facebook中互动。生活很忙碌,每晚连续四小时课后,嗓子会肿,浑身会疼,疲惫地想倒床便睡,但心里的满足感是无法言表的。

习惯了每晚夹着课本去教室上课,结束之后和助教Ayumi一起踏着校园的落叶,迎着晚风回到公寓,这种感觉,其实是疲惫而清新的。白天没事的时候,我会带着电脑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静静的浏览网页,做课时计划和休息,观察身边匆匆而过的学生和教授。窗外校园中的树影婆娑,阳光射透窗照在我的桌子上,干净而宁谧的图书馆里,空调驱走热气,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也是极舒服的~

孔院安排的一室一厅的独立公寓,空间不算大,却很安静,楼层为九,不高不低。阳台的风总是很舒爽,我喜欢趴在那里看身边的建筑,远处的马路,楼下的行人,天边的朝夕。巴西的云,变幻多端,能驱走压抑。蓝天和远处的草地,不时添着新意。这种自由,我真的想珍惜,慢慢品味,不想太急,不愿顾影自怜,更不必过分欢喜。这是地球另一端最自然的感觉,是在国内不曾预料到的节奏。习惯了被学业、工作和生活压力“蹂躏”的我突然有一种做梦般的不适应感。这种感觉在巴西过了很久才调整过来。

“奇葩”学生和教学趣事:

圣若泽杜斯坎普斯被巴西总统迪尔玛称作“南美的硅谷”,这里是巴西重要的科研中心和工业基地,而我课堂上的巴西成人学生大多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大型外企或研究机构工作,我不能不提到一个让我很敬佩的“奇葩”学生卡洛斯:51岁的他出生在台湾,两岁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了巴西,在英国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巴西国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工作一直到现在。接触地久了,我只想用四个字形容他:温润如玉。卡洛斯有一颗年轻而执着学习的心,酷爱语言学习的他,自学了整本孔院汉语教材,还在中国网站上订购了各种口语教材车载CD播放器里时时刻刻都放着汉语听力MP3,上课时丝毫不跑神,随时准备好回答我的问题,给自己找最多的机会开口练习,下课了会留在最后请我帮他解答问题后才回家。沉浸其中的他,也影响了我:是啊,疯狂学习一种语言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在互相交流的邮件中我看出他的睿智、积累和坚持–不知他查找和关注了多少关于中国的资料和网站,只能说他每次的作业都让我充满惊喜:从和我讨论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到中巴合作中的各项计划及项目介绍,以及主动发给我一些葡语字幕和配音的中国文化介绍,而事实证明,他真的是“实力派”的–通过勤学苦练,他在孔院第一届汉语演讲比赛中做了出色的演讲–“我的中国梦”及“《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的才艺展示,从17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我认为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当问到他为什么如此执着学汉语时,这位绅士学生憨笑说:“神秘而丰富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所以我必须学好中文才能探索它。”和他交流总是能让我学到很多,我常想:有这样的学生是我的幸福!

image006

(图为我和学生取得第一名的卡洛斯在UNESP孔院第一届口语演讲大赛)

两年的教学生活中还是有很多难忘趣事的,例如有一次,一个男学生上课时候问我从外国寄到中国的信件或者包裹,会不会被中国(政府)警察拆开检查。我回答说,这是不会的,如果寄信的你是对我们没有危险的人的话。当时说这句话时候全班同学还一起哄笑,像一个笑话就过去了,没想到下课后,他还比较严肃地跑到我身边问:“老师,你会说几种语言?为什么会说?去过哪些地方?”我说我之前去过土耳其做海外实习。他接着就又问:那你是一个间谍吗?听完我当场就想晕过去。他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针对我的身份了:你能确保你不是国内官方派来特务的?我听说在中国很多东西都被控制,不能问,不能说,你们出来之前有没有接受过“特殊的训练”?我知道这话题有点敏感,于是当时淡定了下,笑着告诉他:我们是非官方性质的NGO,孔子学院是隶属教育部下面的一个直属机构。我们的目的是教外国人汉语,分享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快速的中国,更好地和中国打交道。

因为语言是打开新文化的窗口,如果你们不学会汉语,将很难真正了解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另外,你想想,目前英语在世界这么流行,其中英美国家做了多少努力?例如英国的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协会),每年派那么多代表到中国去传播英语文化,难道他们每一个都是间谍?他若有所思地想了想,觉得无话可说,就找了机会走开了。后来我和他交流得知,这个学生有两个身份,“一明一暗”:通过他的名片我看到他是一个通讯公司的销售员,而在一次放学搭他顺风车回家的路上,谈起了巴西的治安问题,他很神秘地让我摸了摸他的口袋,是一枚警察勋章,我还发现他随身带了一把明晃晃的手枪!原来他同时是一个便衣警察,已经擒拿过很多小偷和抢劫犯。他告诉我,巴西的治安真的不好,尤其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以及北部的很多首府贩毒和枪支暴力相当严重,其实他用了“恐怖”这个词,我不禁哆嗦着想到了巴西电影《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队》里杀人不眨眼的罪犯。但是我接着问他,你为什么还是一个销售员?他告诉我,在巴西警察这个职业不仅薪水很低,福利待遇差,而且地位和教师一样得不到真正的尊重,他需要养家,所以才做另外一份销售的工作。

他接着说,在里约等大城市的平民窟,有一种奇特的“警匪一家亲”的现象。这其实不难理解,假如那里的一个警察每月工资只有1000雷尔,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在那里站岗和执行任务,而那些寄生在贫民窟里的亡命之徒靠贩毒和走私枪支军火却获得难以想象的暴利,相当有钱,并且喜欢挥霍,这个时候匪徒只要告诉警察说:“嘿,你一个月才那么点儿钱,现在我每个月给你5000雷尔(或者10000雷尔甚至更多),你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证我办事顺利,没有麻烦就可以,你干不干?而如果你不配合的话,你自己想想后果吧”,对方的回答,可想而知。像这样奇葩的国情实际上很叫人无奈,巴西人自己说,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却一掷千金举办世界杯,花了无数纳税人的钱,而老百姓却生活地水深火热。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以幸福感世界第一著称的民族却在最近一而再、再而三爆发教师、警察示威游行和罢工,巴西人民没办法只得“揭竿而起”,向政府抗议,希望换来公平和生活的好转。

巴西对外汉语教学心得:

细节至上:

对比汉葡,“借葡发汉”。我注意到,有时候没有对比,就很难让巴西学生真正领会到底那个音“长什么样”。例如,我在教j的发音时候,一开始学生跟着模仿怎么都不是很像。于是我想到了葡语(巴葡)中有个dia一词,这两个音发音的方法是类似的。当认真给学生解释了这个之后,果然学生发的准多了。此外还有声母r的发音对他们来说也有点难,我让他们去对比gelo的开始发音部分ge,并多次重复直到比较接近为止。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开始就把汉语和葡语发音中易混的部分全部挑出来告诉学生,可以免去他们日后学习中的很多困惑。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醒学生区别他们的母语和汉语,这个也非常考验教师对学生母语的掌握能力,说到底,是个“良心活儿”。

用心用智纠正学生的错误。说实在的,看到有些学生虽然学了很久的汉字,还是写的像画画儿,笔顺从来都是颠倒着写,这让我有想流汗的着急感觉。所以发现问题后我会故意找那些学生到黑板上去写,例如有一个叫阿德明的学生,学得倒是很认真,只是我观察到好像学了很久以后,在他脑海里汉字还是一幅幅没有规律的图画。“这可不行” 我对他说,同时也对自己说。于是我经常一上课就让他到黑板上写字,写出当天的日期和时间等。当他写完,我会圈出他写得像画画的字,用葡语开玩笑地问他:Certo??(对么?)他总是一愣,然后还挺骄傲地回答:对啊!我笑着说:“sim,certo.MasFeio…”(是,对是对,但是不漂亮哦)当我说这话时,大家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接着我就比较严肃地一笔一划在黑板上纠正,每一次纠正都不忘提醒大家写汉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汉字属于方块字不是曲线条。虽然我知道,汉语教学方法中,有错必纠也许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既要看情况,又要讲策略,大多数巴西人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的人而言,学习和工作上相对懒散,缺乏动力,以及不太注重学习质量。假如做老师的再不“鞭策”一下,任着他们的小性子来,那教学效果就更难以保证了。所以,有时候学生见到我就喜欢开玩笑说:professorabrava(凶凶的老师)。

适当扩充,借力打力。记得有一次课上,当我称赞一个长得像意大利小伙子的那个学生说得很好时,其他人都笑了,说他是个CDF(巴葡文化里指很聪明,头发少的人)看我发愣,他们中那个很活跃的男生跑到讲台上连比划带说,终于为我解释明白。我笑了,顺势想起一个词并写在了黑板上:聪明绝顶。学生们乐了,开始不停地模仿。

夸张纠音:

教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汉语四声的掌握对巴西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体现在:一声上不去,四声下不来,还有二声不会向上扬。经过思考,我在课上采用了表情动作夸张法。例如,教一声的时候,由于明显音高,并且一般巴西学生难以保持这个音高,我就故意把一声拖长,而且身体配着手势一直保持水平,从讲台一边走到另一边。这样学生们都笑了,但同时他们也明白了我这么做的苦心。教二声的时候,我采用对比和迁移,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葡语里的“什么”--que?发音的时候,声调是上扬的,我又故作夸张的说,例如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很自然地抬头问:嗯?就是这个音调,表示疑问,二声的特点就像这个“que?”和“嗯?”,记住这个,再发二声的时候就不会因找不准音而发错。而四声就像生气时发出的声音“哼!”,我故作夸张,他们都笑了并纷纷模仿。虽然学生们都是成人,大多都比我岁数大,但是我知道用这种办法,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又加深记忆。

另一个表情夸张的教学例子是:我发现了巴西学生很难发准yu这个音(总是发成了you或者ye,例如把“汉语”发成了“汉油”或“汉也”),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把嘴唇鼓到位,于是我请他们看我的口型,并把他们的扁扁口型和我的圆圆口型画到了黑板上,一遍遍地纠正他们,虽然样子有点搞笑,但我觉得这样很有效果。只要能让学生记准并印象深刻,我不介意像表演一样把学生们逗乐,甚至是哈哈大笑。又如发eng这个后鼻音的时候,学生怎么都发不到位,总是发成了en。于是我就表情夸张的大声,就像“饿了,困了”的牢骚声“哼”,学生们都笑了。其实课堂上这样时不时的“表演”,可以使整个课堂气氛持续活跃,学生快乐,我也满意。

公式教学:

学语言也需要“背公式”?答案是:好公式让学汉语事半功倍。我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往往很想把自己脑子里的词汇像小孩拼图一样神奇地拼起来,然而只是凭死记硬背那些拼好的句子,而不去挖掘句子的内在规律以及汉语背后的文化,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在本身已经缺乏语境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巴西学生没有用公式去记汉语句子结构的习惯,以至于很多学生学了一年多都不会说几个句子,并困惑怎么把他们会的那几个词串起来成为一句正确的话,且大多不敢开口。经验告诉我,这些学生脑子中对汉语语序的理解还是乱的,没有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语法学习的要领,而学会灵活运用一些语法公式,在大量练习造句的同时,将会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序意识。

善用卡片:

卡片教学法已经并不新鲜,主要针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但是我发现在巴西,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妪,也非常喜欢课上有趣的互动。我经常用的一个词汇教学方法是:卡片+游戏,即六七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我发给他们每人3-5张卡片,并让他们各自看了自己的卡片后把它们藏在背后,不要让其他同学看见。然后从第一个学生开始拿出一张卡片,展示汉字,并用汉语读出,例如:面包,接着选择任意一个同学用葡语回答这是什么。如学生发音不准,我会帮助纠正。直到每个学生都能把对方手中卡片的意思都猜对为止,同时鼓励和表扬“一猜就准”的同学。另一个检验学生词汇量的有趣活动叫“N+1,不认不行”:三十张卡片在我手上,一排学生站在讲台上,面对我一个人,我拿着卡片(只展示汉字的那面)。首先让学生看卡片说出对应的汉字,如果每个学生都能顺利说出,我将卡片放在一张桌子上,表示过关(学生已掌握)。如有学生反应敏捷脱口而出,我会把他读出的卡片放到他的桌子上“奖励积分”,表示他表现地很棒。如学生不能想起并顺利说出,我就将有图画的一面卡片反过来进行提示,如还不能顺利说出,我将带学生念读,但规则是:N+1,即要求他们认真听我读,不仅要听清发音,还要他们重复我读的N+1遍,例:我说“巧克力,巧克力,巧克力”,他们需要重复:“巧克力,巧克力,巧克力,巧克力”。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不仅集中注意听清了生词的发音,而且灵活的变化和多次的重复也非常有利于他们加深记忆,并且整个过程保证了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很兴奋而不觉得累。当学生重复完了之后,我会进行鼓励并拿着卡片追问:什么意思?这样是为了保证整个过程记忆的有效性。

image007

(图为课堂上的卡片教学)

用巴西人”熟悉的”去讲他们“还不了解的”

当时有一首巴西人超爱挂在嘴边,又唱又跳又开玩笑的流行歌(巴西神曲)“Euquerochu,quero cha…(我想要这样,我想要那..)”有时候,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便模仿电视里巴西人民齐欢乐的样子也唱起这首歌并搞笑地跳舞,又因为chu和cha的发音和汉语的“醋”和“茶”非常相近,我就借机教了他们这两个难以忘记的词汇:醋和茶,以及相关的中国人饮食习惯,学生们更是兴奋不已。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了巴西人很喜欢轻松幽默的风格,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文化被一个年轻亚洲女孩融入了汉语学习中,还那么“疯癫地”和他们一起开玩笑,便对汉语从心底里拉近了距离。其实在海外教汉语是“教无定法”,不管用何种手段,只要实现教学目的—-学生把汉语记到脑子里就是最好的。

来巴西前,国家汉办在培训结束时发给赴任的我们每人一个“大礼包”:主要是各种教学资源和中国纪念品。我自己也买了一些好吃好玩的,遇到热情好学的巴西学生我总是禁不住“奖赏”他们,于是经常可以看到李老师在课下发小礼物,学生们抢地不亦乐乎。还有的学生常常会请求上门补课,我欣然答应后便开始收拾屋子,准备招待学生。学生来了之后,往往能看到“不一样的布置”:客厅里的中国地图、各种中国结和剪纸挂件引人注目,还有我那把挺有气势的纸折扇与能伸缩的太极健身宝剑,学生们觉得很好玩,就会忍不住问这问那,我也趁机给他们介绍;另外,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以茶待客的传统,我总是很乐意为他们泡茶,边饮边聊。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习惯喝碳酸饮料和咖啡的巴西人非常喜爱甜食,不论是甜点还是菜肴都喜欢放很多很多糖(不过这也因为巴西盛产甘蔗,利用率高),所以每次我给学生泡了中国茶之后,发现学生在找糖,这让我有点哭笑不得。另外巴西人非常不习惯喝热水,当学生知道我每天都要烧开水喝的时候,他们很难理解地说:“天啊!老师,你知道吗?喝热水我会生病的”,于是接下来我们便展开了关于中巴地理环境和传统习俗的热烈讨论。到了中午,我索性下厨做顿北方风味的葱花鸡蛋面条,并拿出筷子教学生尝试,看着学生蹩脚而可爱的样子,心里也是甜甜的幸福感。

引以为豪的文化分享:

要想在海外做个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传教士”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既要课下做足功课,课上娓娓道来,又要不辞辛劳,极具耐心。文化教学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重磅环节。我会经常选取汉办资源包中的精华部分如:历届汉语桥比赛视频,中国节日介绍,文化体验中的美食、书法、太极拳、剪纸、中国结等部分设计教学活动。同时经常给学生放映一些电影和文化纪录片如:《故宫》、《舌尖上的中国》、《BBC美丽中国》、《归途列车》、《快乐汉语》、《外国人在中国》和《Discover  China》

实践证明,给巴西人欣赏的中国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茉莉花》,《月亮代表我的心》,《因为爱情》,《北京北京》,《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好》,《十二生肖》等等,课前或者课间放或者教唱这些歌曲,学生们通常会很兴奋。

书法课上我用葡语做了PPT,简单介绍六书和书法的历史之后,马上发给跃跃欲试的学生们每人一套毛笔和纸,他们便开始认真地又描又画起来。在剪纸课上,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精美的剪纸作品,把他们的兴趣胃口吊起来了之后,再教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彩纸按步骤剪出简单的窗花和脸谱,用稍硬一点纸制作出喜字和春字挂件装饰,主妇们尤其喜欢。一堂课的功夫,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个个满意地笑开了花。中国功夫视频展示课上,学生激动而兴奋,恨不得自己就是电影里的成龙!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掏出了我从中国买了带去的健身宝剑,他们就开始争着摆酷,可爱极了。中国茶文化课上,我准备了七八种茶叶(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学生带了巴西的小点心,待我给学生们沏好茶之后,学生们纷纷学我享受茶的样子,慢慢品味,开心畅聊,课堂变成了愉快的茶话会。

image008

image009

image010

(图为剪纸课上学生们的作品展示)

要做好对外汉语老师,需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教好书,不时的助兴表演也是必要的。好演员才能留住观众!中国传统乐器欣赏课上,从小就喜欢葫芦丝和竹笛的我,没有了曾经的羞答答,在学生要求下穿上旗袍,为学生们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神话》。兴致浓时给学生献唱京剧《苏三起解》、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及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有几次还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唱了《国歌》!更没想到的是,我唱完国歌之后,巴西学生们都High了,一起用葡语给我唱起了巴西国歌,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image011

(图为京剧欣赏课)

结语:

从宏观上说,汉语国际推广,借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凭的是国家公共外交起步的推动。没有中国崛起这个“天时地利”,汉语国际推广就难以实现“人和”。汉语国际推广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最终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正视中国、认同中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希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各个国家交朋友、做生意、谈文化、搞合作,消除偏见,多元共赢。

孔子学院在国外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所在共建学校的领导和师生、使领馆和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的老百姓,是直接的人际传播。因此,在微观层面上,作为核心力量的汉推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不需要了解中国,但中国需要了解西方,那时候,西方早已做好了传播自己的准备;近来,西方开始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继续深入了解西方,此时,中国是否做好了传播自己的准备?”我认为我们的准备还做得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还处于正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的阶段。

还年轻的时候,能有机会来到这片南美大地,挥洒自己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青春,这无比难忘的经历让人生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说真心话,我很感激能来巴西教汉语,做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昨日一路荆棘,未来繁花似锦,今日坚持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在或许很近或许遥远的未来看到成果。我有信心,你们呢?

image012

(图为离别欢送会上我和可爱的学生们)

相关采访:

80后汉语教学志愿者在南美大地挥洒青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2-08/20/content_1100219.htm

Celer é nova aposta da Chery no Brasil—巴西最大电视台Globo(环球)的Autoesporte(汽车运动)节目中我的表现(教汉语)

http://g1.globo.com/autoesporte/videos/t/todos-os-videos/v/celer-e-nova-aposta-da-chery-no-brasil/2424694/

视频纪念:

Sensational Life in Brazil—-Serena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0MjYzNz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