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舒

Peace Corps(和平护卫队),是一个由美国联邦政府管理的美国志愿者组织。组织使命包括三个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美国境外的人了解美国文化,帮助美国人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一般来说,志愿者的工作大多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关。Peace Corps的志愿者必须是美国公民,一般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他们在接受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在美国境外服务两年。

志愿者与当地的以下单位合作:政府,学校,NPO,NGO和企业,涉及教育、饥饿、商业、信息技术、农业和环境等方方面面。在两年的志愿服务后,志愿者可申请延长服务期限。这个项目是根据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发布的10924号执行法令成立于1961年1月。美国国会在1961年9月22日正式批准认可了这个项目,并通过了和平护卫队法案 (公法 87-293)。自1961年以来,超过20万美国人参与了Peace Corps,在全世界的139个国家提供了志愿服务。

我读研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和Peace Corps有较深的渊源。作为社工系的学生,当初在准备出国签证时,Peace Corps就被我列为“为什么选择去这所大学就读”的答案之一,以用来应对面试官的盘问。当然,后来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人家根本不接纳外国人报名做他们的志愿者。CSU的研究人员Pauline Birky-Kreutzer和Maury Albertson,在1961年积极响应了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服务号召,公开发表了最早期的对项目成立可能性证明的研究成果,最终促成了项目的正式成立。在Peace Corps成立之初,CSU就开始为其提供志愿者和相关支持,是全美各类高校中为Peace Corps提供在校和校友志愿者人数的第十五名(2008年统计数据)。

根据我个人对此项目几年以来的了解,认为它获得巨大成功和影响力的原因及可供中国类似机构吸取的经验教训有以下三点。第一,参与Peace Corps服务的志愿者非常多。在网上随机下载大学教职工的简历,在其它方面他们也许没什么太多共同点,但其中很多人都曾有两年Peace Corps的海外服务经历,无论其年龄、性别、专业和现在的职业是什么。在生活中和美国人聊天,随便一个各方面都看起来普通的美国人,说不定就精通西班牙语等几门外语。仔细一问,原来他们曾在洪都拉斯等国和贫民共同生活过两年,有着你所难以想象的经历和贡献。

第二,Peace Corps在很多高校都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和潜在志愿者保持联系并解答相关疑问,包括招募、审核和培训等等。CSU的国际学生学者办公楼就有一个负责人的专门办公室。我也曾激情万丈的给他发了封邮件,表达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能是根据我中文名字的拼音猜出了我的国际学生身份,他给我回信提醒说只有美国公民才能参与此项目。最后他礼貌的感谢了我,也欢迎我去他办公室聊或参加他们的介绍性小活动。虽然我对他个人在厄瓜多尔的服务经历还是蛮有兴趣的,但深受打击、倍感歧视的我,在沮丧情绪的煽动下,失去了与他保持联系的热情。

第三,CSU和Peace Corp合作办学,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授予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位,共有五个不同专业选择。就其中的公共卫生硕士项目来说,申请人的两到三个学期一般会在志愿服务开始之前在CSU校园完成。在志愿服务完成之后,学生要返回校园进行最后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在海外进行的公共卫生实践服务可得到4到7个的相应学分。学生也有机会在海外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院系对此联合办学项目申请人的要求和对普通项目申请人一样,并没什么优惠。一样是要大学本科学位、3.0的GPA和有效的GRE考试分数等基本条件。而Peace Corps方面则有三个额外的要求:必须年满18岁,必须是美国公民,必须身体健康。这个项目对美国学生很有吸引力。既能帮助别人,又能出国增长见识、给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还能拿学位,实在是很节省时间啊!而且这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也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纸上谈兵。实战演练培养出有高超动手能力的学生,而非只会写论文的书呆子。

我非常羡慕这个联合办学项目的参与者,如果中国大学也有这种类似的项目提供给社工专业的学生该多好啊,比如跟红十字会或者大型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办个学,哪怕本科也好啊。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找工作也容易啊。中国大学光让我们念书,一出校园找工作好单位又都希望招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我真的有点奇怪,我去哪里能变出个“相关”工作经验来呢?最后,这个项目是有延续性的,不是你两年做完就和该组织脱离了关系。他们会像校友会一样举办团聚和经历分享的活动,是庆祝也是纪念,更是做推广!

Peace Corps对我最大的震撼是他们花大量时间精力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却只送往国外帮助别国人民,而不留在美国为自己人服务。虽然美国是发达国家,但其贫困者数量并不在少数,其中包括生活相当惨淡的从第三世界来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他们又穷又没文化甚至还语言不通。虽然有的人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可还是不太会英语。这一切都让我深感美国慈善之心的广博。我在自己所有的学校申请材料中都写到,我的职业规划就是回到中国帮助祖国人民,而看起来好像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如此狭隘。

网上新闻也曾报道,在中国儿童校车丧生事件之后,广大网友对中国政府赠送高档校车给外国人民表示了反感和愤慨,认为是又一华丽丽的面子工程。出国前,我在国内看到的也都是学校或者网络帖子号召咱们去西部志愿服务,而不是去比中国相对更困难的非洲。当然,现在中国人也通过一些国际志愿者项目走出了国门,给第三世界的人民提供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援。根据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大国的志愿者事业发展历程和前进步伐来看,把志愿者输出国门总归是咱们在发展中的一个进步,也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借此机会,向对Peace Corps有兴趣的读者推荐一门有意思的参考读物:《消失中的江城:一位西方作家在长江古城探索中国》(简体中文版名为《江城》)。这本书中讲述了作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于1996年至1998年期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在重庆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教英文的一段经历。作者1992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文系毕业,同年获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习英国语言及文学。结束Peace Corps的服务后,他曾先后任职于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和纽约客的北京记者站。作者还有另两门关于当代中国的著作:《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与《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