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小主

2月22日,在一个这么二的日子的晚间6点,CAPE 深圳2014年第一场CAPE Meetup “青年自组织的行动模式与社会张力”终于在合影的节奏中宣告结束。这次的Meetup活动,参加人数异常的多,将近40个人的数量也对我们活动筹备和策划提出了挑战和创想。深圳站的一贯风格,就是快速确定主题,敲定流程,做好海报,确定地点,收集人数等,一系列工作在一个星期左右全部搞定,活动流程已经越来越成熟,当然我们也逐渐不再满足于室内的讨论形式,预计在2014年上线CAPE Walk、 CAPE Tour等更多更好玩的互动方式(2013年11月深圳CAPE WALK “深南大道东的夜”视频),当然了这个容我之后再表,现在就和大家分享总结一下本次活动组织的经验和新的想法,同时也感谢多位参加者小伙伴给我们提的建议和问题,让我们不断加以修正与进步。

 

关于合作

本次活动,CAPE深圳选择第二次与方脑壳工作室进行合作(方脑壳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2012年2月开始正式运营,是中国首家专注于为第三部门相关机构提供“设计与创新”咨询支持的服务机构),主要出发点是想通过本次的讨论,探讨深圳青年自组织社会行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搭建起深圳自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产生一些新构想,做一些社会行动的尝试。本次参加活动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需求方向:第一是对自组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参加目的主要是来了解深圳自组织发展情况和吸收优秀发展模式;第二是暂时未在各种自组织中参与活动,参加目的主要是了解优秀自组织、找到自身需求方向。

考虑至此,我们本次活动必须要尽量囊括到各种朋友的需要。所以,我们确定活动内容一方面要传递和剖析较成功青年自组织的经验和模式,介绍推广优秀自组织,同时也要在讨论中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自组织活动中,和社会问题相结合,用更富有创意和更低的成本,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关于前期准备

本次活动的召集群从2月13日开始形成,到活动正式举办22日仅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时间短,但是头脑风暴的时间可不少。活动前群里就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其实也就是我们活动组织团队八个人的自组织峰会。头脑风暴完当天就进行了责任分工(文案,活动流程,支持,现场执行,场地等),确定了活动开始的时间,大家迅速各司其职落实各自的工作,非常高效迅速。

2月16日,活动流程出炉并进行修订;2月18日,文案定稿并发送海报及微信平台推送;2月20日,确定分享嘉宾名单;开始收集报名表;2月21日,确定活动地点,发送确认邮件;2月21日晚上,微信群讨论活动流程

总结:因为对环节操作熟练,分享嘉宾和素材资源的掌握充足,让我们能够很从容的去敲定各种细节,提高了做活动的效率,也让组织方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联系场地和确定分享嘉宾的时间上。

 

关于地点

这次我们选取的地点是深圳的“梦想工场”,深圳的一个co-working space, 地方很大,简约又清新,非常适合开展讨论(这里要特别感谢梦想工场的蔡哥友情提供的免费活动场地,谢谢深圳读书会的朋友汪洋帮忙联系场地^ ^)。虽然场地是在中心区,但是离地铁站还是有点距离,不是很好找,这就导致我们部分小伙伴找错路或迟到。

改进:如果以后的Meetup在一个目标不明显的地方,应该在马路边安排伙伴去接应,或者用A4纸打印贴好路线告示,提前建立微信群,当天利用微信的地点共享,同步路线。

 

关于暖场

之前CAPE Meetup暖场,基本上都是大家互相交谈打招呼的过程,让大家可以尽兴彼此交流,但是可能没有考虑周全的是部分朋友是第一次参加CAPE的活动,对活动背景及人员组织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品牌识别和背景介绍的时间。

改进:在开场时提前播放活动中相关的一些视频,让大家对讲述者的背景提前加深了解,或播放CAPE 的视频介绍,加深组织本身的形象识别。

 

关于流程控制

本次活动的流程,我们采用的是嘉宾案例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分享的形式。通过展示–分类–讨论–分享的过程,让大家根据自己关注的不同方向深入讨论,最后形成成果转化,促成合作和成果展出。

 

关于集思广益

本次活动我们采用了两种集思广益的环节。

首先是为自组织提问题和建议的方法,我们提前分发了小纸条和笔,参加者在听取分享同时,随即写下自己对该自组织的想法和建议,分享完后统一收集齐交给该自组织。这也是我们在活动中对分享者的一种回馈,从自组织分享者本身来看,通过参加活动,他不仅传递出了自己组织的理念,而且也可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框架,从外部角度看问题。

第二种集思广益是在讨论环节,我们将自组织发展的方向分为四个环节,实验-探索-成长-规模化,且邀请的五个自组织分别对应不同的自组织发展阶段,分享的内容为参加者互动讨论提供了案例参照。大家根据自己关注的方向提出具体的问题,不同的阶段分出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

 

关于提问

主持人在分享者分享完毕后,可以结合主题对分享者提出问题,引导参加者对话题的深入思考。而参加者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实时提出问题,主持人可以选取部门对分享者进行追问,如果现场时间受限,分享者可在微信群反馈回应。

改进:这个创新方法由参加者王赛提出,在聆听分享嘉宾分享的过程中,他不断将自己的问题丢进我们在活动发起时设定的微信群中,如果分享嘉宾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法在现场做出回答,结束后也可以在微信群上继续解答。无疑,这是一种好的延时互动提问方式。

 

关于时间控制

本次的活动我们还是没有按时结束,中间分享嘉宾热情投入,容易在时间上把控不到位,对场地的使用比较被动。这对主持人控场以及开始前对嘉宾的提醒提出了要求。

改进:事先告知分享嘉宾分配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举牌提醒,超时对整场时间控制会有影响。

 

关于Social Time 和聚餐

根据几次CAPE Meetup做下来,我们都觉得事后聚餐很有必要。根据之前经验,基本上每次都会有10-20个朋友留下来吃饭,聚餐是一个加深联系更轻松的场所。

改进: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就提前确定好附近吃饭的地方,提前订好位置,避免结束时忙乱的临时找位置,尤其在周六晚上很容易找不到地方吃饭。

 

后记

参加者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后续分享互动

晚上回到家,几乎所有的组织者的朋友圈都被CAPE参加者的反馈信息所覆盖,从大家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已经在路上”还是“准备上路”的自组织伙伴,都在今天的活动中有所收获,对分享嘉宾的组织有所了解,勾搭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甚至在活动结束后一两周就产生了合作的项目。活动召集人可以考虑举行小范围的二次/多次聚会,促进行动创变。

思考:组织者注重收集参加者朋友圈/微博的反馈意见,吸取优秀建议和反馈,同时通过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及时分享活动感受,也是向周边朋友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组织知名度的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