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起初认识管琯,是在去年9月份参加了TEDxNanjing Black论坛,那是本人第一次对外向公众介绍着CAPE的缘起和故事,因为那样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本人和管琯结识,印象中的他是一个十分帅气且干练的小伙,那个时候正好是他刚刚从美国回来,他告诉我他准备休学一年做一些有趣的事,而其中听完我对CAPE的介绍之后,他对我讲,非常认可CAPE的理念,到后来我们的相互熟悉,并邀请了管琯加入到CAPE社区。

 

管琯有一天告诉我,说给我看个东西,我打开是一本书的链接,而我看见作者中有他的名字,那本书叫做《美国本科申请成功谈》,他给我讲述了那本书的故事,那是一本超过70多个作者一起编撰的书籍,起初由他们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校友参与,且完全通过网络协作(开了一个google doc页面)完成。他说他深知国内大学生留学申请过程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他想要把这本书的文章和内容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受益,而他说首先想到了CAPE。

 

接下来CAPE将会陆续分享“美国大学透视”编辑组编撰的美国大学介绍及他们的大学申请反思给大家,让单打独斗正在困惑于留学申请的你,从此不再孤单

 

我在这里要首先替大家感谢管琯以及“美国大学透视”编辑组,同时发出号召,号召成功申请海外留学的朋友们,号召大家像管琯他们的团队一样,开启英国本科申请成功谈、德国本科申请成功谈、法国本科申请成功谈、日本本科申请成功谈的文章或者分享创作··· ···并继续续写美国本科申请成功谈··· ···

 

——ActionThinker

 

 

《美国本科申请成功谈》序

从当初半开玩笑的一句“我们来写本申请留美的书吧”,到现在把这个念头变成三十多万字的书稿,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四个多月。这四个月里,我们的想法也变了很多。最初是想写点关于申请的东西,对那忙忙碌碌的大半年做个总结,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当随手写下了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一本申请留学美国的书比我们想象的要特殊得多,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我们过去申请经历的一次记录,更是对于自己申请经历的一种反思在其中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很多当时没有看透的问题。随着了解越来越深入,越发地体会到当初懵懵懂懂搞申请的我们曾经犯下了不少错,忽略了不少更好的方法,走了不少弯路。“只是当时已惘然”。于是,我们不再随性地写点申请感言了,因为我们希望我们走过的路可以给后来的申请者一点借鉴。

 

于是,我们开始把书的重点放在了申请者自己来谈申请上面,并且有了邀请更多的富有经验、思考独到的申请前辈们一起合作的念头。这种邀请人的念头固然很好,问题在于如何找到这些散布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大洋彼岸的各个申请者。这项工程是费时费力的,我们通过各自的关系网,通过无数个朋友的介绍,通过各种各样的通讯和网络途径,一层一层地找下去,才最终有了这个联名作者名单上的所有人。我们记得当时找人所列的人员名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黑色名字,笑着称呼它是我们自己最宝贵的“黑名单”。

 

还记得我们在邀请作者的时候,与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观念的申请者打交道,无论是正面的赞赏,还是负面的质疑,都给了我们很多的灵感和很大的触动,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修改。记得和一个不愿给我们写文章的学长聊天的时候,他非常真诚地对我们说:“我不是不想写,只是为什么要到美国来读书连我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我不想误人子弟。”他的话无疑给我们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但我们感激他,是他让我们写书的过程中又多了深一层的思考。还有一位学姐,我们同她提到我们写书的念头,她立刻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她告诉我们,当初她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她真的很高兴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坚持下去,于是我们的肩头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我们还记得在那个我们的申请结果还没有公布的寒假,在上海绍兴路的一家书屋里在阿怡和陆阳面前做的那些关于书的最初的笔记。我们还记得在南京五台山那里的一家青年旅舍和陈鼎的会面,我们坐在屋外的葡萄藤架子下,黑漆漆的夜色里电脑屏幕的荧光分外地刺眼。我们各抒己见,设想了书的理念和框架,虽然最后有的实现了,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被我们舍弃了,但是那天的畅谈使我们对于本书第一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还记得,为了赶出书稿,临去美国前的最后几个星期我们度过的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中途我们也有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打断过,有的时候去旅行了,有的时候去救灾了,有的时候去学车了,有的时候去上课了,我们的工作甚至一度成了一种空想,一度没有人再去碰过,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时过境迁,转眼三年。

 

三年前,当比我们小的申请者们通过手机、MSN、论坛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以前自己口中的“学长”、“学姐”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我们申请时的是那么地相似,他们有着我们所经历过的迷茫和困惑,他们有着我们请教前辈时毕恭毕敬的语气,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路,他们在重复着我们曾经走过的每一步。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把我们申请中的经历记录下来,为学弟学妹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参考。

 

当我们重新打开这一页页的书,眼中还是那些熟悉的文字,然而当年的作者们已经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留美圈里所谓的“前辈”了。我们有的早已毕业,有的即将开始大四最后的时光,有的甚至经历了转学。对本科申请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申请本身,而已经融入了多年在美留学过程中对美国生活与学习的全面理解。

 

三年多,许多读者从阅读这本书开始了对美国留学的了解。当我们时不时发现一些新认识的朋友竟是我们的读者,并向我们表达感激之情时,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做了一件对他人有益处的事,因而感到非常欣慰。有的读者非常认真,一字一句地阅读,也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们书中过时的信息,建议我们能尽快出修订版本。这些读者让我们很感激,也激励着我们尽快行动起来。于是,在三年后,我们根据最新的消息,做了修订,进行第二次的再版。

 

在这三年中,赴美留学读本科已经由一个少数人的道路逐渐变成了一种趋势。以我们的高中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赴美留学的人数由我们毕业2008年时的81人,增长到2009年的137人,再到2010年的175人,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这在一年不到500个的毕业生中占了一个惊人的比例。我们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例。更多的申请者意味着更多被开发出来的学校和道路。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申请这门需要的是更加深刻的自我认识和更加丰富的信息。

 

我们这次的再版就增加了许多内容,为申请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申请信息和方法。我们邀请的作者数量由原来的50多位增长到了现在的70多位;我们院校介绍版的学校数量也由88所增加到了100所。我们增加了转学板块,具体阐述了转学所需的材料、转学的过程和从文理学院转学去综合性大学的案例,为大家提供了普通申请之外进入自己梦想学校的方法。我们还在书的开篇增加了家长最关心的九个问题,为家长读者群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切入点。

 

于是,《美国本科申请成功谈》有了现在成熟的形状。本书按照申请中时间的顺序,全面介绍了申请中的每个环节:考试,选校,申请,签证以及最后的准备,再加上学校。稍稍浏览一下你就能发现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作者多。我们邀请了大量的作者来写他们的经验和认识:其中有托福、SAT考试的高分获得者,有已经在美国生活学习多年的前辈,中间不乏哈佛、哥伦比亚、宾大、布朗、芝大、西北大学、杜克大学、威廉姆斯、斯沃斯莫尔等牛校牛人,也不乏踏踏实实做申请、经验老到的过来人。这些亲历者对于申请都有着他们独特的观点,而我们的院校介绍版块更是邀请了大量的已经就读于某所学校的前辈或者是即将启程的申请者们来谈谈自己的学校,我们始终相信只有亲历者才是最有资格谈论申请的。

 

善始亦须善终。其实又何止是一本书。三年前我们高中毕业,以写书的方式互为纪念我们共同的高中时光,并在过程中挖掘出更大的价值;今天的再版,我们用完善这本书的方式纪念我们即将离开的大学生涯;而我们更希望的是能从一本书变成一个社区、一个平台,让今后每一届留学生都能加入进来,为后人造福。

 

想参与我们么?欢迎来到我们的社区:美国本科申请成功谈

 

——“美国大学透视”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