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巧祎

采访录音整理:全量、杨帆

编辑/杨帆 p2183215033 “三明治故事公园”地址:上海徐汇区五原路96弄3号

沿着上海的五原路,在路边梧桐树的树荫下走着,有种让我回到了南京的错觉。大学时来上海,每次都被汹涌人潮骇到,这个城市的快节奏让人感到压力与紧迫感。这人迹稀疏、树影斑驳的小街,顿时让人心情松弛下来。拐进一条里弄,终于找到了目的地:五原路96弄3号,三明治故事公园。 蓝色的门打开,看到一个小小的外院,一面是仍保留的老房子的红墙,其他则刷成了干净清爽的白墙,小院内各种绿色植物在夏日的阳光下恣意生长。往里望去,就看见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空间,一个是充满热情的红色,另一个映入眼帘的则是蓝色大书架和淡色却有隐着勃勃生气的黄、绿墙面,充满童话风格。 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在小院里跟我介绍,小孩子们放暑假了,这会儿正在读书。孩子们所在的这个充满童话风格的小屋,就是他的妻子徐小创成立的推广儿童阅读与写作的工作室“Storyland Studio”。他们两人现在都处在创业状态,租下了这个老房子,重新改造之后,两人一人一个工作室。 故事公园所在的地界算是在上海市中心(被称为上海的SOHO区)。

2003年,李梓新初到上海时就在附近工作,见证了这个地区十年的变迁。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工作室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这些老房子里落户。 当李梓新决定把“故事公园”安家在这里之后,也对这所老房子进行了一番改造。这个红色的空间,隐约觉得像是对“三明治”状态的一种隐喻。“中国三明治”这个项目是李梓新在2011年创立的一个记录30岁上下人群的网站,倡导30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置身其中,被跟“三明治”的logo一样的红色墙面围绕,“中国三明治”这个项目所营造的生活创新精神、正能量、热情瞬间就能感受到。而搭配的白色书架、桌椅、墙上利落的黑色文字,又让人感到一种节制和利落,达成一种平衡。 “中国三明治”自建立起,就致力于讲述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一代人的故事。创始人李梓新是一个喜欢也善于讲述“我们的故事”的人。他用他的文字描绘出了“三明治”的群像。

“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有其特殊性,比如我们诞生于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都在青年期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的30岁恰逢创业、自由生活方式、公益等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我们的父母是“共和国一代”,多数生活在传统经济模式中,又接受了1990年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的洗礼,思想变得实际而保守,因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大多数不认可父母的育儿方式,却还不清楚自己该采取哪种育儿理念,处在集体的迷茫和摸索之中……”

他用这一代人的共同点——社会环境、事业、家庭生活压力等,来吸引具有同样经历的人群,同时,他也用不同——对生活抱有热情,在不同领域努力尝试突围、创新,重新定义成功与生活,来塑造“三明治”这个社区的独特精神和气质。官网上“创业”,“职业规划”,“育儿/家庭”,“公益/生活”的栏目分类抓住了核心读者群关注的方面,每个栏目内的文章则是“百花齐放”地呈现“三明治”们的个体故事。“三明治”也在今年三周年之际推出了《你好,三明治》和《如何正确饲养小怪物》两本电子书。纸质的精华本也将在9月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从一个网络平台,到一个活跃的线上社区,再到一个实体的空间,中间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这个实体空间的定位和作用又是如何规划的?

 

采访: Q:庄巧祎  L:李梓新

Q: 三明治从线上社区发展起来,现在有报道者团队、建立了会员制度,能不能介绍一下管理这些团队、社区的经验?

L: 我们给会员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优惠,他们中间有的成为了被报道者,有的是报道者。 报道者团队中的成员很多都经过我们的采写培训,有较好的作品。也可能不是我们的会员,因为稿件优秀,我们吸纳进报道者团队。有的本来就是媒体从业人员,或者是喜欢写作的人。我们有一个微信群,给我们写过文章的差不多有一百个人左右吧,活跃的三四十个。有什么好的选题,大家就自己在群里报选题。他们自己可以提出想采访谁。运作起来就像是一个新闻编辑室一样。 每个人也都有沟通交流、认识新朋友的内心需求。在接受了写作、采访的技能培训之后,很多人也都愿意练习、展示作品。我们做的就是激发大家的内心需求,鼓励大家认识自己的同龄人,从而结成新型的人际网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p12261038

Q:“三明治”的内容很棒,而且也都是志愿者运营,有没有什么内容流程化生产的经验分享?

L:我觉得志愿者的管理是需要技巧的,也不能说我们的流程化就有多好,一直还在摸索改进。 内容生产,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确定覆盖的人群,确定项目的定位。不管是成为报道者,或作为采访的对象,一般会很少是25岁以下的人群。至少要在25岁以上吧,他才相对了解人到30岁这个过程的复杂性。采访者也很少超过40岁,我们觉得40岁以上,他的复杂性和理解其他问题会越来越不一样。当然我们的读者肯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然后你根据人群的特点、诉求去做一定方向上的规划,满足你们想覆盖的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比如90后的特点,跟我们现在的思维不太一样。我们就不作为报道的主体。

三明治群体相对比较关注的话题有创业、个人发展、育儿等等,我们也都是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当然我们也会关注由个人成长轨迹带来的城市、故乡、甚至国家与时代的思考。 另外我们选择了最容易上手的Q&A体人物采访。根据我们现在的资源、人手、长处,我选择的是这种问答的形式。做专题类的内容,需要专业的团队(Staff team), 花的时间精力也多。说实话,去驱动30岁以上的专业作者无报酬去写这个专题式的东西,需要碰到有缘人,或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合作。而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是刚开始写作的人,也很难掌握议题式文章写作技巧,甚至引入第三人称对他们来说都比较难把握,因为可能涉及到你要采访其他信源,有其他的视角和声音。

人物采访相对形式简单一些,很多报道者,平时做着相对单一的工作,都想跟不熟悉的人去交流。而且三明治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被访人都愿意在这里展示他们在做的事情,增加曝光度。抓住这种心理,我们鼓励大家参与,采访者与被访者成为朋友的几率非常的高。我们也让有经验的报道者,带着新手一起采,给大家学习和写作的机会。 Q&A形式,前面会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文字介绍,后面就是梳理的Q&A文字实录,就会相对容易流程化一些。这种形式的表现力也不差,有它自己的生命力。第三人称有时候会加入作者自己主观的东西,把握不好就容易跑偏。Q&A相对来说是原汁原味的,虽然有编辑过的,但还是很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折中和平衡。

20140325_152106_meitu_1 p12333229

Q: 为什么会想租下这个房子做故事公园,而不是继续保持线上社区的状态?

L:  我一直兼职做了三年,现在才开始全职做这个空间,之前一直没有地方,多少会有一些不方便。如果你专职出来做,你就得有一个工作室,也有一个接见人并做采访的地方。有了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顺利完成整个流程:从培训采访报道者、策划选题、进入采访到采访团队采访对象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一个小小的循环。 有自己的地方就会变得容易点,因为首先在上海,你看到这些小地方也不好找,你还要环境比较nice的。你本身也想有比较灵活的时间安排,比如,你要找那种10个人的培训场地,也不是很好找。如果你的培训是收费的话,你不好意思长期用别人免费的场地。如果是分成,你收费是很低廉的,再来分掉就真的没什么意义了。哪怕是做个采访,去一个咖啡馆,有可能碰上周末没有位置,环境也比较嘈杂,就会很麻烦很尴尬。 还有一个是有很多来拜访的,以前都是去约咖啡馆,然后一个下午就没了,要么就在路上,费时费力的。现在有个地方就坐这了,比较方便。现在预约三明治故事公园拜访的人也是蛮多的。 另外,故事公园也是三明治团队的工作室,我们现在也开始建设全职团队了,再加上实习生,也有工作空间的需求。

Q: 现在将“中国三明治”变成全职,那这个空间的主要盈利点是什么嘛?可以介绍下三明治的盈利模式嘛?

L:“三明治”的盈利和“三明治”空间的盈利是不同的。我们发现co-working需求不是很大。一般有这种需求的人,都能找到舒服的地方。例如一些IT创业公司找个车库,个人创意的自己在家或者找个办公室。所以,我们做场地出租,也在这里做一些小活动,比如一些读书会等等,邀请嘉宾观众,提供简单的饮食,费用积少成多。也有写作报告者培训,workshop之类的,会收一些不高的费用。 接下来除了写作培训还会扩展到例如写作、拍片、剪片子、拍照片之类的培训。不仅是各种story-telling的技能,未来会包括很多创意类、生活类的培训。例如你要装修这个房子,你要学怎么看草图,这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培训也可以做。如果要拓展渠道的话,未来也可能会尝试网络课程,再考虑看看。 我们也出版电子书,电子书盈利空间很小,要跟出版社等渠道分成,所以盈利很少。这种产品形态目的还是以宣传为主。实体书马上要出,电子书有点像歌手出唱片一样,现在出CD是不赚钱,歌曲一般在网上免费下载,歌手通过接活动来盈利。我们也可能出杂志书,杂志书形态不错,但是杂志书要大卖的可能性也不大,要考虑这个投入产出比,现在已经有出版社表示很有兴趣,可是实体书要改写或者策划专题,也是需要人手的,需要一个团队。步步为营,慢慢来吧。

我现在对三明治的宣传不太担心。三明治的微信粉丝比起那些动辄十几万的大号不算特别多,但是凝聚力和活跃度都不错。但我相信,更重要是做好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知道它本身越来越有价值。因为有时候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也是会给人一种幻觉。要相信自己、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这有助于处理各类事情的优先次序。 自己全职做“三明治”这个项目之后,会面对很多新的合作和机会,各种各样的人来找你谈。当然有些也不赚钱,赚钱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要看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各个机构,包括品牌的项目合作也是三明治的收入来源之一。

Q: 能分享一下你这三个月来全职做三明治的心路历程吗,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嘛?

L:这三个月状态都是挺好的。自己蛮享受自由的状态。各方面发展都还在预期之中,没有焦虑。遇到困难就再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明治最开始是一个很个人的想法,用自己的专长去采访报道,去记录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因为没有人用比较专业的方式来报道普通人。这个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它还外延了很多新的东西,从初心的角度来说,已经是满足的。 全职出来做三明治,可能我跟其他创业的人不太一样。一开始,我并没有在心里预先设定三明治要做成什么样子。我创业更多是对这件事情要有个交代。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加上自己本身也很喜欢做这个,也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足够好的生活状态。目前看来我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最后没有成功,总是可以有别的道路选择的。三明治的创业方向,也是在慢慢摸索中越来越清晰的。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时间的平衡。因为首先自己是有家庭的,现在是孩子的暑假。中国三明治项目的本身,可以让小孩得到教育、得到成长。一年中,他假期两三个月时间,我可以陪他,有更多时间跟他互动。我也有时间更系统性地做一些事情。对我来说,生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很多人来找你聊,时间方面必须自己要规划好。虽然很多人来谈,但每天有效信息特别少。我们做的是创意的事情,例如采访、写作,非常需要专注,并且需要大段的沉浸式时间,不好太被打扰。不像其他业务性工作,接电话、回邮件可以在零碎时间中把工作任务处理完成。如果安排太多见面,其实耗费很多时间,没有太多价值。

p2183215117 Q: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写作的。看三明治之前的文章里面曾经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因为生活比较浮躁,阅读和写作的意义被低估了。你也说过你的项目是个实验,你期望通过你这场实验,训练一般人的写作、记录这种能力,给其他人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L:这场试验更多不是在我个人身上实验,主要是通过很多的写作培训workshop、演讲等等来进行。 我在谈写作,但我不是仅仅在谈写作,更多是谈你对这个世界观察的角度,以及你有一定的能力来记录和传播出去。在这个时代,这是每个人都很需要的一种能力。特别在这个时代,你要会讲故事,你的小创新、小项目等等,都是需要寻求支持的,例如去众筹。写文案是不可避免的环节,说实话文案你很难找别人帮你写,也没必要找别人帮你写,只有你自己最有真情实意,最懂怎么去写这个东西,所以你需要有这个观察的角度和表达的能力。 很多人除了小时候写作文,工作之后每天写ppt和工作汇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写作了。加入三明治之后,我们会帮他联系一些机会去采访,所以除了多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新技能get√”。   现在在一线城市,社会创新的理念非常火热,但是理念和实践中间怎样去过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纯“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或者强求一步到位是不太现实的。中间肯定有个过渡阶段,首先现场活动接受感召,但现场活动也不够,听完现场活动往往是“夜里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卖豆腐”?所以你还不如实实在在去学一门新技能,这个是听讲座的下一步,技能学会之后就是实践了。实践之后就是慢慢地找到了他的诺亚方舟,他就可以漂浮在海上,开始新历程了。

(图片为三明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