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Herena

无标题1

筹备这次活动其实是想了很久,动手很快。这是CAPE东莞的第1场活动,虽然发起人在之前也参加过其它城市的Meetup也借鉴了很多其他城市的流程设置和环节,但在活动流程上,因为场地较小报名人数过多,还是不够完美。但报名人数远超预期也表明在东莞确实很多想做事的人,其实东莞有个本土沙龙做得非常棒,它的主题主要偏本土保育和本土实践,已经做了几期,还有小型的工作坊。之所以用CAPE的平台做了这期讲外求和内省的主题,也是希望这块土地能有更多不同形式的自组织活动,这样才能互相分享,也才会有更多的碰撞这样才好玩。

一开始筹备,也有过“这样的活动真的有意义吗?”的质疑,但朋友说:“无论有没有意义要做了才知道”。现在的分享活动很多:Ted,一席,果壳,曾经听多了也有同质化的感受,但是思维传播的意义不能从当下体现也不能立竿见影,但总需要媒介和介质疏通,因此做完这期活动觉得传播还是有必要的,至于如何真正产生效用,或许真的需要持之以恒,慢火细炖。

本期Meetup因为是东莞第一期,所以选分享主题的时候也犹豫了很久,虽然是本土的Meetup,但还是希望多点在不同地方打拼的东莞青年甚至不是东莞本土的青年参与进来,所以我们选了这个无论在哪里工作、求学的小伙伴都有共鸣的话题。这次参加Meetup的朋友中,年纪最小的还是在读高二的学生,最大的则是工作数年的朋友。大家一开始的发言都非常踊跃,所以第一环节超时非常严重,导致最后一个讨论分享的环节时间有点压缩。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希望下一场会办得更好。

 

1、破冰环节–关于“想做但是还未做的事情”

 

 

 

 

 

 

 

Snow师姐非常贴心地记录下了所有讲者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主要有极大类,包括蹦极、西藏、写一本关于东莞的书等等,最劲爆的是一个女生说的裸泳和一个男生说的到野外吃虫子。其实很多兴趣爱好都是相通的,也鼓励大家分享结束后找到志趣相同的之后一起行动。分享环节大家都很活跃,所以导致有点超出时间限制,这个也是主办方做得不够的。

 

2、讲者分享

(1)侯秋滢:《寻找更开阔的教育》

无标题3

秋滢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虽然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教师的工作,但在她看来,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重复的可能,就看能否跳出重复勇于在细节处改变。上一年她参加了Harvardseed夏令营,

在她看来,更开阔的教育跟空间有关,除了给予情感空间还需要物理空间,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和接下来的讲者说的“外面的世界就是给予我们思考更大的空间”,虽然一开始破冰环节很多参与者提到自己会有职业、学业、人生的一些困惑,但是这些困惑需要空间去探讨,这个空间能够给你营造平和的力量,那你就不会陷入这些困惑无法自拔,而是能够跳出困惑看到内省的自己。

她还举例如何营造一个班的空间,一节课的空间,包括创新型的晚读早读,和公益探索结合的课堂,更多关于这位老师的分享可以看中国三明治公众号的文章《侯秋滢:一位中学教师的公益教育尝试》。

 

(2)赖学怡Snow:《艺术VS.创业》

无标题4

这次的场地是Snow的工作室,二楼紧密温馨的空间非常适合小型沙龙,但是因为我们的人数稍微有点多,显得略为拥挤。Snow大学念的是英语,她喜欢好玩的东西不喜欢被束缚,毕业回来一开始想自己做服装,一开始涉及到很多设计的东西,逐渐了解到老城保育的一些话题,发现自己对设计很感兴趣,因为自己从小学习绘画,便尝试做和设计周边相关的很多东西,包括平面、DIY手工、逐渐也扩展到了微电影。逐渐地聚集了一帮团队,做设计便涉及到如何维持并需要做到盈利才能生存下去。一开始也会觉得东莞是很多人认为“没有文化”的地方,很难寻找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的支持非常难。后来她转念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想,应该是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而不是为自己找借口。

Snow说“每个创作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因为这不是在玩,很多长辈都会认为搞艺术的是在儿戏是在玩不是正事,但要用认真的作品打破这种看法,因此要让自己创作的东西有价值”。她一直在和传统的观念抗衡,希望做到专业,包括如何跟政府打交道,和广告商广告公司谈合作。和政府合作资金回笼很慢,审批又严格。这时候就要转变思路寻求企业和公益性组织的合作,她举了和中天集团合作的例子,公司企业需要宣传,而我们的设计工作室可以提供的东西是什么,进行利益互换。

她最后说现在微电影越来越多,在壮大的同时质量良莠不齐,去年做了Lookingfor短片系列,集合了广州、香港、海外留学的一些作品集,跟不同的专业团队学习不同的做事方式。对于未来,不能把自己定位在东莞,但一定要立足于东莞,要不然很容易失去特色。今年准备完成的长篇《春兰与东方红》也转向预售票上映形式,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3)张庆威:《在业余,做一个合格的城市人和专注的手艺人》

无标题5

张庆威是一名公职人员,俗称公务员,他笑说一般人听到这三个字都会偏见性觉得很无聊的工作和很没理想的生活,但他认为无论什么工作都是了解社会的横切面和了解社会的起点,工作是对我们的规训,教会我们待人接物。

同时工作也是一种剥削,让人异化的东西,所以业余生活很重要。本雅明说过要做一个城市的游荡者,张庆威认为东莞不算一个城市,而更像一个城镇,具有差序格局的浓厚特点,社会缺少人与人的联结点,缺少一种城市的精神,而在西方除了宗族还有宗教,在其他城市人际关系会更为开阔。因此他提出要跳出差序格局去看东莞,包括前段时间媒体热炒的性产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在于东莞曾经作为三来一补的重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众多加工厂,性产业的发轫来源于工厂周边服务于工人的发廊,之后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发展需要引进外商便有了众多酒店,在说“性产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而是要用城市的精神和思维。

同样,东莞的差序格局造就了从最里到最外的人际交往圈信任度呈递降趋势,因此除了平时工作的框架,应该在工作之外找到更多的连接点,扩充业余生活。因此他谈到了手艺人的精神。手艺在这里泛指一切不靠天赋而是需要投入极大时间和耐心的技能,比如练字、木工、读书,这些东西能让人处于无事安静的状态,可以培养眼光段术。读书怎么变成一门手艺?当你看到一本书能够通过它的装帧封面设计译者判别出是否是好书,还要能循着一个主题线索触类旁通把书本读透。读书需要跟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比如从小到大走过的街道,可以寻找和城市有关的书,找同类小说叙说人和街道的情意结,找政治学的书看城市是怎么规划的,这才是做到极致。

最后,这些手艺都需要专注,意指精神状态向内而不是向外,做一个事情不是发朋友圈,不是依赖这个事情给自己信心,向内的状态是注重事情价值的本身而不是注重传播,我们经常埋怨没有文化资源是我们没有做到极致,电影书籍讲座分享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寻找,资源是平的,用好了其实没什么区别。比如上次林奕华来东莞演讲我们去听讲座不是看林奕华的名气,觉得他讲这个东西好有道理而是不要被分享迷惑,“讲座时增加你的热情,而不能增加你的专业”,知道自己想要的精神储备是什么。

他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开工作室,做很酷的东西,但作为一个平凡人,不要被世俗生活卷走,也要努力走上金字塔顶端。他的例子比较有参照性——对大多数人来说怎么丰富自己的生活。

 

3、分享环节

现场观众提问讲者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中取得平衡。秋滢说面对应试教育,家长社会的压力,她会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细枝末节的东西不会干预学生。而Snow则主要说艺术的价值因人而异,在寻求艺术和商业的平衡时她需要资金支持,但她要的是主动的有诚意的资金,当面对政府时你需要有一套方案,面对公益性企业时你需要另一套方案应对。像她最近的长篇电影就选取预售票的形式,这样才能保证资金链的流动,才能永续自己的艺术创业。

 

4、总结

最后的讨论主要说了东莞青年现在正在举办的一些同城活动,像是“我与东莞”身体工作坊,深圳广州的自组织形式像是“混日子”、读书会,我们怎么去借鉴改良本土化。现场有些观众已经举办了中山大学校友会的本地读书会,这就是非常好的本土化例子。但囿于时间限制,讨论并没有展开,这是发起人的失误,在此再次抱歉。

无标题6

1)人数太多,因为报名有80多人接近90人,很多人想参加也有没有收到报名的人会找主办者求通融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欲望,所以在人数方面没有严格控制,这在下次会注意。

2)自我介绍和破冰环节用时过长,以后会设置屏幕报时器,超时就要主持人适当提醒。同时会考虑用小游戏的方式带动自我介绍,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3)讲者分享的内容和主题还不是非常相关,下次会和分享人事前沟通,确定好分享内容。

4)因为人数过多以及时间控制,最后的分享讨论环节有点仓促,有问答环节但是不充分,下次会严格控制时间,让活动流程尽量紧凑。

5)最后派发的报名表意见反馈一栏最多的是说时间控制的问题,准备较为仓促,活动流程不够紧凑,这些都是做得不够的,也非常抱歉参与者的包涵和宽容。

无标题8

以前参与的分享、讲座、交流会并不会在当下立即起作用,甚至它们的内容都不会让我们铭记很久,曾经质疑过参加这种活动的意义,但是走出去,多一种角度,这些瞬间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作用,就像很多老师课上的具体内容很多人无法记起,但总有某个概念“能力的平移”“语言的功用”等等让我们有了某时某刻的回忆。或许这就是make a difference的意义,尽管微小尽管不能当下起作用。

无标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