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C10093_副本

文 / Danny(舟山创意青年聚会发起人)

雨筱向我约稿,让我从返乡青年的角度写写我们的经历。呵呵,严格来说,我觉得我或许不能算“返乡青年”,我是贵州人,七年前跟着老婆来到了她的家乡浙江舟山定居下来,返的是老婆的家乡。不过,我们回到舟山后的经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来到舟山的前五年,就像这座小城里的不少青年一样,我们埋头开着一家小服装店,过着安宁平静的生活。同属水瓶座的我们,都不是闲得住的人,曾经在网上折腾不少web2.0活动,回到舟山,我们依然保存了网络生存的习惯。只不过,单单靠在网上与旧日朋友们的交流,似乎难解交际匮乏的困扰,特别是我老婆,她一直抱怨舟山的精神生活贫瘠、乏味。

这恐怕是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常常遭遇的生存困境:缺乏竞争的环境,带来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但与之相伴的是不那么丰富的精神生活氛围。如果你是个重享乐的人,你很可能乐在其中,小日子不要太舒坦,如果你象我老婆一样是个对精神生活比较苛求的人,一定会不满足。

不满足就是改变的动力。进入2012年,借助新浪微博平台,我俩开始接触本地青年。夏天时,我们聚集10多位本地青年,发起一个小小的聚会活动——舟山创意青年聚会,相约不定期举办主题聚会,探讨那些我们感兴趣但在身边或许找不到多少人交流的话题。一年半过去,在我的推动下,舟山创意青年聚会发展出一个又一个项目,组织了大大小小六、七十场活动,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青年自组织活动群体。2013年8月的《城市画报》,在“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专题报道中报道了我和老婆的故事,并在其中将舟山创意青年聚会采写为一个典型案例。

回头去看我们这一年半在舟山折腾青年活动的经历,或许这些经验有共性:

一、不满足就是改变的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去行动创造改变,因为他们对现状不满足。如果你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如果你回到了中小城市,感觉缺乏你渴望的生存环境,试试去行动,创造出来吧。我们在舟山可以做出来,你也可以。

二、用好社交媒体。我们找到最初聚会的那批朋友,靠的是新浪微博,如今,舟山创意青年聚会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依然是新浪微博,团队工作平台是微信群。这些免费的新媒体是组织活动最便捷的工具,没有成本,可以创新运用,很适合青年活动。

三、心态开放,积极对外交流。多年使用web2.0工具的经历,使我和我老婆都习惯社交媒体的交流方式,结交了很多网上的朋友,办聚会后,我们的心态很开放,在新浪微博、官网上透明展示我们的活动状况,迅速吸引到了包括外地朋友在内的众多关注者。CAPE的露总在内的朋友,就是这样结交起来的。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创造了大量活动机会,和雨筱等朋友就是在活动中认识的,这些大大扩展了我们的品牌知名度。

四、审慎仔细地作好活动管理。这个应该是长期组织活动的基础。我们在舟山的经验有这样几点:

1、以人为本。人是组织和活动的基础,这可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需要在行动的点点滴滴中去重视参与者,无论是组织工作志愿者,还是活动的服务对象。这点其实容易跑偏,我们都容易被利、名,甚至是所谓高远的目标,诱惑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础和初心。

2、渐进的发展。时代多变,精益的思想表达了应变的现实,我们在舟山的青年活动不断因应现实而调整改变,2014年的最新项目,与2013年又有了很大的调整。一句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需要动态看待组织工作。

3、专业的执行。志愿工作往往在业余时间进行,但是业余工作需要专业的态度与专业的执行。这算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吧,曾经在给CAPE作线上经验分享时,介绍我们的经验是对待志愿者的工作要“降低预期”,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只有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执行,才能够把项目深入拓展下去。这可能会是创意青年聚会2014年最重要的主题,我打算用几篇博客来详细说这个话题。

这篇短文,只能简单说到我们在舟山经历及经验的梗概,欢迎大家与我们继续深入交流:

我个人的新浪微博:@舟山dannyyu

舟山创意青年聚会:@舟山创意青年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