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池风

美国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大二学生,向学创始人

自有自知自省这个功能起,我便常常反思自己成长到现在,是哪些原因让自己拥有现在拥有的,又是哪些原因让我没能变得更好。大一寒假回国的路上,我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突然想明白了到底是哪些因素让我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我自己命名的“不了了之综合症”。

cape封面图

和很多我这一代的青年人一样,我也时常冒出些点子:小学时试图写小说,写了两三页的本子用了十几本,内容涵盖武侠,爱情,现代伦理,科幻……放弃的理由,总是自我质疑以及懒于改进;初中时盯着黑板,突然想出一种快速擦黑板的装置,查一查专利网站发现有类似的设计了,就放弃了继续研究;高中时很想去一个学校念政经哲,老师说“中国人很难进政经哲,理工科倒有点可能”,也就转投别家了。有时是完美主义,有时是害怕他人的评价,本子上零零碎碎挤了几百个想法,却总有理由自我否定,最终不了了之。

十九岁我越过太平洋来到加州一所文理学院读书,初到两个月,我经历了人生到目前为止最高频率的失败,那段时间虽然困苦万分,但却让以往没怎么遭受过磨难和冷漠的我,习惯了“没有回音”和“拒绝”。这种厚脸皮练成以后,我反而宽心了不少。做什么事情,并不对结果报巨大期待,但是心里清楚,如果尝试过,即便希望微眇,那这希望的几率毕竟是存在的,不尝试,这希望的几率就压根不存在。就算是做的不好,也算是给自己多一点经历和磨练。

这个暑假,我在上海一个NGO实习。那段时间里,和形形色色的人合租,结识了拥有各种各样背景的同事,和一些如果不是那份工作,或许一辈子都不会交流的群体有了交集。我事实上并不是一个自来熟的人,在和生人交往时常常语拙。但工作要求我和与我有巨大不同的人交流。大一时练成的厚脸皮,也让我比以前更敢于开口,不害怕冷漠回应的尴尬。有时这样的尝试是失败的,因为我生硬地去同化自己反而显得不自然。但间歇的温暖反馈,会让我欢欣雀跃。我渐渐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未必意识得到的能量,对于那个想要靠近的人,要做的就是努力去问一个让人敞开心扉的问题。

有一天饭点,我和同事到一家面馆吃饭。我捧着面碗,听同事说最近在流行什么讯息。我突然想到,我们已经习惯了摄取来自权威,明星,或是主流信息渠道的信息,而身边的平凡人,甚至我们自己,都很少意识到原来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或经历,对他人来说是这么新奇而有趣。我渐渐产生了去记录那些传统观点中并不被当做信息来源的人的知识的想法,而这样的人,在整个社会中,是大多数。

我害怕我的愚勇又一次随时间消散,让想法尚未发光就湮灭,所以很快开始筹备把它做起来需要的要素。英文名“Learn From Everyone”来自一瞬间的灵感,而中文名“向学”则是英文名翻译后查了一些资料决定的。在好朋友的指导下,我设计出了向学的LOGO,把它设成手机桌面,时时看着提醒自己。我在大一时练出的厚脸皮,让我鼓起勇气去找NGO的创始人聊我的想法,并把设计出的LOGO给她看。她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呀。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很难实践,意义却很大。”

这话并不是什么明确的指示,但因为它来自一个我敬佩的女人,我近乎是把“做出向学”当做一个承诺去完成。在那一周周末,我在杭州,采访了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一个酒店清洁工。采访当晚,我注册了一个邮箱和一个微博,把第一条向学分享“酒店床单为什么是白色的”发了出去,手动@了我的所有微博关注者。随后一段时间,我找到我认为会感兴趣的好友,问他们是否想要加入。两个月内,我们开了微信、人人、官方网站、英文脸谱网主页,组织了一轮招聘,成员由我一人,到四人,到十九人。一个本来单薄的组织,突然有了分享家、内部评论员、编辑、美编、推广、项目策划、行政专员。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传达来自社会各界各种人士的知识,这种多样的记录和见证,跨时区的遥远传递,让更远的声音也能被听见,再细微的视角也能被探索。

向学现在还很年轻,它并没有遵从主流的媒体模式,也并没有刻意去迎合特定群体的喜好。它确实希望影响更多人,但它更在乎每一个关注者是否受到影响。朝夕流转,日月更迭,信息大多会在我们脑海中覆没,理念和价值观却会长存。向学想让所有关注它的人听到来自地球某一角落的遥远呐喊,意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知识和智慧值得分享。在与陌生人相遇时,不去用传统的外形或经济价值判断对方,而是能友好而真诚,向彼此学习。

我不知道年轻的它会具体成长成什么样子,但无论是作为青春愚勇的记录,还是一次脱离“不了了之综合症”的尝试,我都感激这段经历,感激对理念产生共鸣的伙伴,感激突破自己的安全区去认识来自另一个背景的人的努力,感激所有让彼此意识到自身价值的问答,感激每一个去看,去理解向学人付出的读者,感谢此刻阅读着的你。谢谢你,也请你与我们一起,聆听不曾聆听的声音,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p align="center">
  <strong>向学是什么?</strong>
</p>

<p>
  <img alt="成员合集" src="http://pic.yupoo.com/chenluaihr_v/DeOUAkZL/7p1Ia.jpg" width="548" height="464" />
</p>

<p align="left">
  向学Learn From Everyone是一家将新媒体与公益相结合的创新NGO。我们每天采访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将他或她的世界中的知识带给大家,创造一种跨越阶级与背景的多样性表达。我们目前开放了三个平台以及一个英文平台:
</p>

<p align="left">
  微信公众平台——向学LFE(微信号:LFEPROJECT)
</p>

<p align="left">
  人人公共主页<a href="http://page.renren.com/601771769">“向学LFE”</a>
</p>

<p align="left">
  新浪微博<a href="http://weibo.com/learnfromeveryone">@向学LFE </a>
</p>

<p align="left">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英文版本的<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learnfromeveryone" target="_blank">向学Facebook Page</a>。
</p>

<p align="left">
  我们的双语官方网站:<a href="http://www.lfeproject.com">http://www.lfeproject.com</a>
</p>

<p align="left">
  欢迎您<a href="http://blog.renren.com/blog/284333783/914466948" target="_blank">关注我们</a>,和我们一起分享四海之声,探索广阔天地。
</p>

<p>
  &nbsp;
</p>

<h4>
  <strong>《Founder说》栏目介绍</strong>
</h4>

<p>
  我们为积极推动行动与改变的Founder开辟一个渠道,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想和行动故事分享给更多伙伴。对于初创项目的Founder,我们希望听到你开启一个项目或者创立一个组织的故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你的这一选择和行动,你希望推动怎样的改变,你的创想和思考又是什么?而对于成熟机构的Founder,我们想听到你如何开创组织的经验和故事,还有你对你从事领域的观察和思考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Founder们的分享,让更多人参与到积极行动与改变的计划之中来,让初创者的项目获得更多关注,让经验者的经验传递的更远。==>>><strong><a href="mailto:capechina2011@gmail.com">马上投稿</a></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