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彼端,约定之地

——青海民和,那道“彩虹”

文/张博

4月12日,10:30pm,skyp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祁宾祥准时上线,此刻,有两位伙伴正在等着他。一位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生朱海梅,一位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韩露。他们是“彩虹行动”2013年活动的策划者团队。为了能在7月底顺利开展第七年的活动,他们需要在4月20日之前完成项目计划书并交给资助方,同时完成组织者团队的组建。当晚,祁宾祥三人在skype上敲定了前期准备的一些具体环节,便陆续下线。一个需要准备第二天的实验,一个需要准备不久之后的田野调查,一个需要准备本科毕业论文。

三个人,三所校。这一晚,即使在城市里看不见星星,也有同一片星光温柔洒满梦乡。而同一道“彩虹”,正在搭起。

“彩虹行动”由三川大学生志愿团于2007年发起,是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大学生联合外地优秀大学生共同参与,旨在凝聚全国优秀大学生以及各社会机构的力量,致力于贫困地区中学生的教育扶贫活动,助力青海东部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公益支教活动。

自2007年伊始,“彩虹”本着自愿、无偿、利他的原则,每年在全国甚至全球顶尖高校大学生中招募出色的志愿者组成团队,赴青海三川地区开展一个月的支教和社区改善活动,从未间断。官亭镇作为彩虹行动举办七年来一直所在的乡镇,隶属于青海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活动之所以选定于此,最初的缘由是因为这里是活动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祁宾祥的家乡。2007年,还在读大二的祁宾祥带着1500元的资金、几位同学回到官亭,最初只是一个回报家乡的简单的想法,而七年过去了,活动越来越大,也得到了当地热心教育界、民间人士的热心支持。官亭的小小“彩虹”,七年来向当地初高中学生免费开放,先后1000余名当地贫困中学生直接受益。在这些学生中,有30余名先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更多的学生超越了原初的自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一成绩在三科分数常年在300-350分徘徊、本科上线率还不足20%的当地,显得意义非凡。

一个小小的民间公益组织,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专业的运作人员,全靠每一年志愿者的热情传承,扎根在青海民和官亭镇做支教,一做就是七年。从最早的1500元资金、几个人的队伍规模,到如今每年18人左右的志愿者团队,脚步迈得不快也不大,但在“彩虹”看来,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得扎扎实实。这体现在七年来每年暑假在官亭的那一道“彩虹”都如约而至;体现在无数当地受益者步入大学之后立志回报家乡并有许多人成功入选,成为支教志愿者老师;也体现在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外地大学生踊跃申请并最终都组建了高质量的志愿者团队。

 

八月底,支教活动结束,志愿者团队总结。

十月底之前,总结报告撰写结束,并向资助方汇报。

次年三月底之前,新的一期筹备组成立,并开始筹备计划。

四月初,新的组织者团队成立,各项工作陆续展开。

五月初,落实资金与场地,进行志愿者招募。

六月初,新的一届志愿者名单公布、开始前期培训及准备。

七月下旬,志愿者陆续抵达官亭镇。

七月底至八月下旬,“彩虹”绽放。

 

这是“彩虹”每年开展活动的大致日程表,简单的几行文字,却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辛劳和意想不到。事实上,在顺利展开每年支教活动的同时,许多问题也一直也难以避免。缺乏专业的运作经验和运作人员,缺少固定充足的运作资金……这一切都让每一年的活动有了很多的不确定。单凭本地热心人以及往届志愿者的义务付出,完成了这一年的支教之后、下一年能不能按期举行,连“彩虹”自己心里都没有底。七年来,活动的资助方换了又换。这通常来源于志愿者自己的人脉。如2009、2010年的资助方谢宇基金会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的努力;2012、2013年的资助方爱心妈妈慈善基金会是通过往届志愿者、北京大学的李佳丽的介绍而加入。如何保证资金的延续性,这是摆在活动面前的大问题。而目前为止,“彩虹”能做的只有尽量把每一年的账做实做细,至于下一年的活动经费,只有等到下一年出计划书之后,方能真正落实。

作为一个纯民间志愿活动,由谁传承至关重要。每年活动进行时,组织者团队一方面要进行管理,一方面还要留心是否存在有能力、有意愿接替组织活动的志愿者。但即使大部分志愿者都有重回官亭的心思,由于现实原因,下一年能够继续成行的也是寥寥。因此,组织者不提倡志愿者们向学生们承诺下一年会回来继续任教,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承诺。等年轻的志愿者们回到学校后,实习、出国、考研等多种选择自然而然摆在他们面前,是否能回来,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愿问题。但翻开“彩虹”七年短短的历史,每一年的组织者都是往届的志愿者,不得不说,萦绕在彩虹之上的,对这片土地、对学生的感情和羁绊,是促使他们再次回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2011、2012年两届的志愿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史杰至今还记得在官亭时的震撼与感动。在“彩虹”不到一个月的经历完全是一种崭新的、彻底的心灵洗礼。2011年临别时,满街相送的学生、家长和许多双哭红的双眼,让他这个黑脸的北京汉子在成年之后第一次流下了热泪。回到学校后,他对这里的土地、天空和学生久久不忘,他主动申请成为了2012年活动的组织者第二年又一次来到了“彩虹”。这是他的个例,更是每年活动传承的缩影。

活动的成行,需要很多人努力,也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除了组织上,在实际教学中,组织者们也必须考虑周全。如何使志愿者最大程度了解当地孩子的水平,并因材施教,是活动筹备期间的一个重要工作。活动举办前两年,教案的编写是一个较为粗放的形式,基本上依靠志愿者个人和当地老师的义务协助进行。而进入第三年、第四年之后,每一年的组织者都会要求当年的志愿者将教案留案归档,写出一份教学总结,并将其交给下一年的志愿者。这种薪火相传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下一年的志愿者第一时间熟悉当地情况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在课程安排上,“彩虹”注重文化课教学,更加注意与孩子们的交流沟通。交流课安排是彩虹行动的特色之一。在每天六节文化课之后,是一节覆盖了天文、地理、职业规划、经济学原理、影视戏剧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的交流课。每位志愿者都会依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进行充分准备,并轮流授课。在三周时间内,平均每个班的孩子会见到15名左右的不同的志愿者,上过15门不同的交流课。这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而通常情况下,交流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这不仅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更是一种分享、交流的机制,无论对志愿者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在交流课之外,“彩虹”明确要求每个班的班主任必须和班上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单独沟通。交流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针对特殊情况的心理疏导。这拉近了本来岁数相差就不大的师生的距离,更使每一个孩子感受到了一种信任和关怀。这对大多数都非常羞涩的当地孩子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更是敞开心扉的机会,而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

有种种准备,有种种措施,但支教活动的辛苦还在于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不管每年做出多么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学的前两天所有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都会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当地孩子基础之差难以想象。志愿者们大多出身名校,对于初高中知识的掌握不成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之中,面对基础如此的学生,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成功进行知识的传导,对于这些志愿者们而言并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这是每个人都要过的坎儿,这个坎儿也是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困难的小小缩影。

即使面临这么多困难,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彩虹”的经历也是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与收获。因为“彩虹”从来就不赞成将支教看作是一种从上到下的赠予、施舍。教育应该是一种沉到泥土里的风险,是一种分享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们固然收益良多,但志愿者们同样也有巨大的收获。他们对中国、对西部、对自己有了新一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未来会思考更多。以2009-2011年三届的志愿者、厦门大学的陈诗涛为例,“彩虹”成为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地方。连续三年的支教经历,让这个学习海洋工程的工科女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乡福建龙岩开启了“小树要慢慢长大”项目。由“彩虹”所蕴含的奉献和善意,通过这种传递,也使让更多的人受益感动。

对于公益的思索,在每一年活动中都会有提及。面对对于短期支教的诸多质疑,“彩虹”也在反思。每一年活动,志愿者们似乎都会陷入一个矛盾:如何在三周时间内尽量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三周时间是否真的能够使学生们的成绩提高很多?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学生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三周的时间是否足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能够使人脱胎换骨?这一点,大多数志愿者都内心清楚,不太可能。尤其是第二年重回官亭的志愿者,经常能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去年相处得非常好、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在三周之后又重回懈怠的老路。这令人沮丧,甚至会使人质疑支教的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对于志愿者而言,是否应该因为这种挫折而停止行动?是否我们的行动毫无意义?“彩虹”相信,也许对于个体的影响而言,三周的时间太短;但对于整个官亭、整个三川地区而言,七年的坚持不仅仅在于每个夏天的那一抹彩虹,更在于使更多人相信,不管世界上有多少阴暗面存在,总会有很多人是饱含了善意、不计回报而出现。如果这一点信念能让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有一点点正向的改观,那么所有人的努力和坚持,就没有白费。

经历的困难和质疑,是过去式,也是将来时。很幸运,“彩虹”能够进行至今。这得益于很多力量,如前官亭学区校长李玉忠先生每年都坚持提供校舍为支教活动提供硬件支持、青海金三川文化中心每年提供的热心指导、当地学生和家长的鼎力支持、往届志愿者的关注及努力……不得不说“彩虹”是幸运的,其幸运不为别的,而在于有如此多的人用心守护与坚持。北京师范大学的鄂德智是2008、2009年的受益者,2012、2012年的志愿者。作为“彩虹”的见证者,“彩虹”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和身份转变。分享、交流、回馈、感恩、传承,这一直是所有彩虹人所坚持的理念,在鄂德智为代表的当地学生身上,“彩虹”也看到了自己的意义。

被“彩虹”改变的人太多,因“彩虹”改变的人也太多。支教志愿者既是给予,也是收获。教育是精耕细作,而不是机械化生产。支教是乐于分享,而不是盲目灌输。“彩虹”坚信并且坚持,这也是新老志愿者们始终爱护、守护“彩虹”的心之所向、心之所安。

彩虹彼端,约定之地。这种感动和付出,会继续的下去的,一定会。